總序 人文隨筆與口述曆史——永仁人文隨筆叢書序陳墨(2 / 2)

若打破專業壁壘,超越技術性差異,在更深的層麵,人文隨筆和口述曆史還有更大的同一性:二者都是廣義的文化工作,存在於同一世界,服務於同一世界。無論是資源積累,還是材料加工,都要不斷激活傳統記憶,都要深入人群並活躍當代文化生活,都要為抵抗人類精神荒漠化盡其綿薄之力。無論是創造性的藝術語言,還是回憶生平的日常語言,所含都是人類個體生命信息。萬利書的書中有《永仁旁注》一文,或能說明問題:永仁曆史和文化是大塊文章,需要隨筆作者作富有想象力的創造性的“旁注”。史家唐德剛采訪記錄的《胡適口述自傳》,其中也有豐富而精彩的旁注,以至有“先看唐批,再讀胡說”之言。無論是采風創作還是采訪實錄,都是在用心采集、創造並記錄生命文化信息,所有信息都值得收藏,並豐富人類記憶庫。

老湯說:有人煙的地方就有文化。這是至理箴言。人是社會化產物,無人不被文化所化,文化在人類的生活中。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及音樂廳裏的奇珍,作為文化的符號、標本或複製品,無不源於生活,且歸於生活。生活中的飲食男女、衣食住行、勞作歌哭、節慶嬉鬧及欲望夢想,是文化的日常景觀與本真之相。

湯世傑、萬利書、後亞萍三位作家的“永仁人文隨筆”叢書所記,正是永仁文化的藝術證詞。觀山川仁德、民風淳厚、苴卻硯石,是一個層次。考蜀身毒滄桑古道、諸葛亮史跡遺存、黌學廟社學殘碑,又是一個層次。聽畢摩古歌、彝家故事、繡娘心語,又是一個層次。記起學惠教書失血、毛誌品收藏意緒、李濟雁繡房夢想,又是一個層次。為這片土地的文化生活立傳作歌、錄史成文、憂思驚異、慷慨陳詞,又是一個層次。也可重溫高原的太陽,看方山的雲,浴永仁的風,聞直苴農家苦蕎粑粑香,鑒縣城名士硯邊墨痕,自然與生命交織成的文化景觀,不僅可滿足你我的好奇心,還拓展你我的精神邊境。當來自邊疆山野的清風,吹散眼前俗世的浮塵,澄澈心空中飄來鄉愁味道,感動之餘,總有人心會:作者不僅在引領我們閱讀永仁,更在不斷指向山巒高處、曆史深處。

400年前,徐霞客曾在中國大地行走,腳印成《徐霞客遊記》。當明朝末世,怕沒幾人關注這個興致勃勃又孤獨寂寞的旅行者。當徐霞客的生命信息穿透悠悠數百年時光,變得字字珠璣,似乎步步生蓮,你會想到什麼呢?

(陳墨,研究員,從事電影史、口述曆史研究,間作文學評論。著有“陳墨評金庸書係”、《影壇舊蹤》、《百年電影閃回》、《口述曆史門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