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別人一個回旋的餘地
有的人與別人相處時,動不動就讓其下不了台,輕則顏麵有損,重則怒而絕交。
孫磊是山東人,脾氣又直又倔,常常得罪人。最讓人接受不了的是他總是不給人留有餘地,非要把事做絕,把話說絕。年輕時,孫磊在山東有個不錯的工作,工資優厚,又很清閑,沒什麼人事糾紛,與孫磊的脾氣很合。可是有一次,孫磊為了一件事和同辦公室的一個同事吵了起來,大家都過來打圓場,那個同事也軟了下來,表示願意道歉。但孫磊卻不肯罷休,揚言要把同事趕出這間辦公室,“有他沒我,有我沒他!”大家都勸孫磊何必把事做得這麼絕呢!和和氣氣地放人一馬不好嗎?但孫磊卻不肯答應。結果三個月以後,那個同事居然升遷了。這樣一來,孫磊隻好辭了職,一個人跑到北京來了。不料孫磊是吃虧不長記性,在目前的單位還是維持老脾氣,同事們都離他遠遠的,大家說:“千萬可別惹上孫磊,那股不依不饒的勁,不把人逼到絕路上是誓不罷手啊!”就這樣,孫磊成了“獨行俠”,在單位裏工作了七年,竟然沒人願意和他交朋友。
孫磊犯了處世的大忌,他不給別人留有餘地,其實就是切斷自己的後路。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可是輪流轉的,今天你不給別人留餘地,別人心裏會記恨你,也會覺得你太絕情,等到他得意起來的時候,他就會報複你、打擊你,這時其他人也不會同情你,反而要說:“活該!”一個不給人留有餘地的人,是永遠無法獲得大家喜歡和支持的。
朱治小時候家裏很窮。一天,有個客人到他家,誘人的魚香,令他垂涎不已。朱治當時才6歲,還不懂得掩飾自己,他吵著要吃魚,母親答應了,但是有個條件:等客人吃飽後方可上桌。
朱治不聽:“等客人吃飽了,魚不就被他吃光了?”母親答道:“知禮的客人絕對不會將魚翻過來吃,另外一麵一定還是好好的。不信你去窗邊看看……”
朱治來到窗邊,踮著腳尖往裏看,眼睛盯著桌上的那條魚,忽然間,客人用筷子把魚翻了個身……朱治失望地跑回廚房,撲進母親懷裏大哭起來。母親也哭了,她不知該如何安撫朱治的心。長大後,朱治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給別人留有餘地,就同小時候媽媽告訴他吃魚要給別人留一麵一樣。
朱治是聰明的,他沒因那次沒吃到魚而遺憾,反而因此明白了一個處世的道理:要給別人留有餘地。不考慮別人的人,別人也一定不會支持他,這種人的得意不但不會長久,還往往因此惹來禍端。
功與名是曾國藩畢生所執著追求的。他認為,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為保持自己來之不易的功名富貴,他事事謹慎,處處謙卑,堅持“花未全開月未滿圓”的觀點。因為月盈則虧,日中則昃,鮮花完全開放了,便是凋落的開端。因此,他常對家人說,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他稱自己“平日最好古人‘花未全開月未滿圓’八個字,以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此外,他“長存冰淵惴惴之心”,為人處世必須如履薄冰,時時處處謹言慎行,才不致鑄成大錯,招來大禍。
人與人相處得饒人處且饒人。如果想獲得別人的支持,想把自己的好運維持得長久,就要給別人一個回旋的餘地,也是給自己留了一條後路。
賺錢從幫助別人開始
既能幫助別人,又能使自己受益。隻有從這種思路出發的生意,才是最有發展前途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