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用勢(2)(2 / 3)

由於幫助官府有功,胡雪岩得以使自己的生意從南方做到北方,從錢莊做到藥品,從杭州做到外國。

官府承認了胡雪岩的選擇和功績,也為胡雪岩提供了他從事商業所必須具有的自由選擇。假如沒有官府的層層放行和保持,在這樣的一個封建帝國,胡雪岩的商業活動必定處處遭受滯阻,他的經營也不可能形成如此大的氣候。

他在官與商之間如魚得水,遊刃有餘,自此他走上了從商的坦途,事業日漸發達。依仗官勢,胡雪岩在商界中的生意越來越大,積蓄也逐漸增多,羽翼漸豐。

胡雪岩具有亦官亦商的雙重身份,既有官的榮耀,又有商的實惠。換一句話說,胡雪岩的紅頂子、黃馬褂是服務於他的生意經的。仍以經商為職增強自己在商業中的競爭能力。

一個人的事業是時代、環境和個人稟賦共同作用的結果,胡雪岩從錢莊夥計成為富裕顯赫的商界巨擘,除了他能把握時代契機,還與他卓有成效的取勢用勢分不開。這裏我們仍然不能不提到胡雪岩,因為他實在是個善於借勢的高手。

撇開社會和政治的原則,單從商人謀利的角度來看,即使是最發達的現代資本主義國家,也處處可見官與商結合的事例。或者說,商業與政治勢力結合與運用的事例。

美國石油大亨哈默,曾被譽為“紅色資本家”,“紅色”即官(勢),“資本家”即商(勢)。又比如,現在有好多半官方基金社“慈善”機構,國外資本家趨之若鶩。大批資金的湧入都是有條件的,需要接受基金的機構代他們疏通某些關係,這需要疏通的便是官(事),目的還是為了商。隻是現代社會做法越來越隱蔽,給人一種在商言商、商政不幹的表象。不過,這假象著實瞞不住每一位能一手通“官”的人。

隻要有官勢可取的地方,便有商人在行動。單就商業自身的利益來講,沒有什麼不正常的。

事實上,胡雪岩在官場上的屢屢得意,隻是他借勢取勢的一部分。光有官勢,並不能使胡雪岩的商業活動達到完善的境地。除我們所熟知的官勢之外,可以說胡雪岩做到了借一切可借之勢為自己的生意張目。

在商言商,胡雪岩除官勢外借得最多的是商勢,即商場上的勢力。

胡雪岩借抱商場勢力的典型一例是在上海,他壟斷上海灘的生意,與洋人抗衡,從而以壟斷的絕對優勢取得在商業上的主動地位。這更加體現了胡雪岩在商業謀略上的與眾不同。

起初,胡雪岩尚未投入做絲生意,就有了與洋人抗衡的準備。

按他的話說就是,做生意就怕心不齊。跟洋鬼子做生意,就要想辦法把洋莊都抓在手裏,他聯絡同行,讓他們跟著自己走。最後,胡雪岩贏得了絲業裏百分之七十強的生意,做成了商業上的絕對優勢,加上官場消息靈通,第一場絲繭戰勝利了。

接下來,胡雪岩手上掌握的資金已從幾十萬到了幾百萬,當時西方先進的絲織機已經開始進入中國,洋人也開始在上海等地開設絲織廠。

胡雪岩為了中小蠶農的利益,利用手中資金優勢,大量收購繭絲屯積。

胡雪岩審時度勢,認為禁止絲繭運到上海,這件事不會太長久的,搞下去兩敗俱傷,洋人自然受窘,上海的市麵也要蕭條。所以,自己這方麵應該從中轉圜,把彼此的不睦因素除掉,叫官場相信洋人,洋人相信官場,這樣子才能把上海弄熱鬧起來。

和中國絲業同行商量,其實就是胡雪岩和他自己商量。因為胡雪岩做勢既成,在商場上就有了絕對發言權。有了發言權,就不難實現他因勢取利的目的。

胡雪岩所希望的商場勢力已經完全形成。這種局麵的形成,和他在官場的勢力配合甚緊,因為加征蠶捐,禁止洋商自由收購等,都需要官麵上配合。

胡雪岩借助的第三股“勢”是“江湖勢力”。

要把生意做大,“勢”是不能不借的。到哪座山頭燒什麼香。新到一地,你要借用人家的“地勢”,涉足一個新的行業,要借用行業老大的優勢,借到了“勢”,也就借到了在這個山頭來去自如的通行證。

江湖勢力是一股閑置的、有待利用的勢力。運用得好,自己生意做得順遂,處處受人抬舉;忽視了這股勢力,一不小心就會受阻。而且各省江湖勢力會互相通氣,有了江湖各幫的關係,對王有齡海運局完成各項差使也不無裨益。

後來表明,江湖勢力給胡雪岩提供了很大方便。胡雪岩在王有齡在任時做了多批軍火生意。在負責上海采運局時,又為左宗棠源源不斷地輸給新式槍枝彈藥。如果沒有江湖勢力提供的各種方便和保護,就根本無法做成。

胡雪岩很注意培植江湖勢力。和他們共同做生意,隻要有利益,就不會忘掉江湖勢力。

胡雪岩知道借人之力,借人之勢當然也要能把一己之力之勢借與別人。勢的做成就是這樣。

江湖勢力在晚清漸趨衰落。即使大不如前,江湖勢力也還一直以各種形式重新組合,發揮著自己的作用。所以,在胡雪岩生活的時代,江湖勢力仍是影響社會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胡雪岩把這支力量組織起來,有效地為自己所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