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借取的最後一個“勢”是“洋場勢力”。
在胡雪岩首次做絲繭生意時,就遇到了和洋人打交道的事情。並且遇見了洋買辦古應春,二人一見如故,相約要用好洋場勢力,做出一番市麵來。
同時,胡雪岩在洋場勢力的確定,還是他主管了左宗棠為西北平叛而特設的上海采運局。由於左宗棠平叛心堅,對胡雪岩看得很重,凡洋務方麵無不要胡雪岩出麵接洽。這樣一來,逐漸形成了胡雪岩的買辦壟斷地位。
洋人看到胡雪岩是大清疆臣左宗棠麵前的紅人,生意一做就是二十幾年,所以也就格外巴結。這也促成了胡雪岩在洋場勢力的形成。
胡雪岩善於應對,他對洋場勢力的借取,也正是得益於他的宏觀把握的能力。他把自己在官場的勢力、江湖上的江湖勢力、古應春在洋場的勢力結合起來,做出了花團錦繡的市麵來。
綜合胡雪岩經商生涯看,其實出特點就在他的“借勢取勢”。即官場勢力、商場勢力、洋場勢力和江湖勢力他都要借。
在胡雪岩的商業經營活動中,他十分注重借勢經營,“與時逐”。在他的商業活動中,十有八九是圍繞取勢用勢而展開的,他也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取勢用勢的機會,從而不斷地拓展自己的地盤,擴張自己的勢力。
勢力一旦形成,別人就不易進入。就像自然保護區一樣,在保持區內是保護的動物的天下,外類不得涉足。
胡雪岩有自己的一套商業理念,即:“勢利,勢利,利與勢是分不開的,有勢就有利。”他認為做生意先不要求利,要取勢。因為勢之所至,人們才馬首是瞻,這就沒有不獲利的道理。
在胡雪岩身上所表現的,還有與眾不同思想。他始終抱著這樣一個經營理念:凡事總要超出別人一截,眼光總比別人放得遠,比如官場和江湖有嫌,洋人和官府有隙,胡雪岩卻非要他們前嫌盡棄,溝壑盡平,大家攜手來做生意,才能求利益,才能步步得勢——官場的勢、商場的勢、江湖的勢、洋場的勢。進而因勢取利,水到渠成。
這種作為,一般人想不到,胡雪岩想到了,一般人做不到,胡雪岩做到了。胡雪岩如此修為,的確值得當今商界人士借鑒。
法則三十三:背靠大樹,借勢乘涼
引子
有年夏天,胡雪岩在一家茶店裏碰到了一個落魄青年,攀談後得知他叫王有齡,是一名候補鹽大使,打算北上“投供”加捐。胡雪岩了解這些情況,心頭不由一亮,眼前的王有齡決非等閑之輩,若助他進京“投供”,日後定有出頭之日,成為助己飛黃騰達的靠山!
胡雪岩認定王有齡來日會大富大貴,究竟是不是這樣,隻有胡某人心中明白,不過當時王有齡已捐鹽課大使(正八品),卻是事實。雖然捐官隻是一個虛銜,但畢竟已得到了吏部頒發的一張任職的“資格證書”,隻須到吏部報到(“投供”)然後就有望分發某地補缺,而王有齡恰恰就缺那進京的盤纏。
若能助上一臂之力,來日王有齡得到一官半職,即使不指望他將來有所報,起碼也能圖個與有用的人來往,自己臉上生光,別人也另眼相看,在“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炎涼世態之下,這對他的經商事業是有利無害的。
胡雪岩是個精明之人,他很懂得以錢逐利算不得大本事,以人賺錢才叫真功夫。與其讓人勒索,不如自己識趣主動送個人情,到時候他人自會“心有靈犀一點通”,在他做生意時給予“方便”。
人多有受人點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性情,何況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更能使人感激涕零。胡雪岩資助王有齡後來也確實收到了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效果。
誰不想經商順利?經商離開了關係寸步難行,哪裏有那麼多關係讓你靠?答案是培植靠山。
晚清商人胡雪岩在晚清商場上取得輝煌的成就,靠的是八麵玲瓏的借術,而他的借術得以暢通無阻的根本,就是靠早年他資助過的王有齡這個靠山的傾心相助,心甘情願地被他借來借去。那麼,一個前程似錦、最後官至督撫而又與胡雪岩沒有任何關係的官員,怎麼會對胡雪岩如此相信呢?這就是上述胡雪岩當年培植靠山一術的高明之處了。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而順水行船就很方便,水流船自行,遇險處變應盡力“順水行船”,費力不多而效果大。
順水推舟,是一件節省體力的事,那麼如何節省財力呢?“借得東風好行船,好船能使八麵風。”即為借勢。經商也講順勢而行。這個“順”字體現了一個人對形勢的把握、對局勢的分析。
胡雪岩資助王有齡,借其影響經商就是胡雪岩順水推舟的生花妙筆。
胡雪岩日後靠著朋友王有齡的幫助,成為商場上呼風喚雨的人物。
胡雪岩依靠王有齡的勢力代營他人款項,壯大自己聲勢,借風行船。此種借官場“東風”之手法,被胡雪岩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生意越做越大,在兵荒馬亂的世道,做著一般生意人無法做成的倒賣軍火的生意,一步步發展壯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