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二戰期間、十年困境、還是公司的繼承問題,費魯齊始終本著以預測為根本,以應變為動力,來作為自己發展事業的戰略計策,從而使企業避開困境,立於不敗之地。
費魯齊時刻不忘未來,更善於洞察未來。因為他知道,如果忘記未來,不善於洞察未來,勢必使未來陷於被動。一旦當不利情況到來時,很可能不知所措;而當有利形勢或時機到來時,很可能毫無反應,失之交臂。並且,即使注意到了近期的未來,但忽略了長遠的未來,也是不行的。
在預測機遇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發揮諸如自覺、判斷等非智力因素的特殊作用。
隻有善於分析,及時覺察各種預兆,就能見微知著,推斷未來。對各種預兆的捕捉、分析,有賴於商家深邃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敏感性。
船王奧納西斯在二戰期間為了進一步擴大他的事業,他於1943年把總部從希臘遷到紐約。二戰後,隨著世界經濟複蘇,奧納西斯敏銳地預見到,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刺激對石油的大量需求,而石油需要量的大幅度增長,勢必會導致石油的運費猛漲。於是,他果斷投資建築油輪,並取得驚人的成就:油輪噸位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1萬噸,發展到1960年的10萬噸,到1975年奧納西斯已擁有油輪45艘,其中15艘是20萬噸級以上的超級油輪。一艘艘超級油輪,一座座“金礦山”。奧納西斯商業勢力更加大了。
據說有一位商人與一個天氣預測部門的朋友閑聊,商人說,不知今年怎麼樣,老天硬是不下一滴雨,不知這種天氣還能持續多久。朋友告訴他:據氣象部門預測,明年就將是一個多雨的年份。
也許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商人從朋友的話裏,發現這是一個商業機遇。什麼與下雨關係最密切呢?自然是雨傘!
說幹就幹,商人著手調查今年的雨傘銷售情況。結果正像他想象的那樣:大量積壓。於是他同雨傘生產廠家的銷售商談判,以明顯偏低的價格從他們手中買來大量的雨傘囤積。
轉眼就是第二年,天氣果然像朋友預測的那樣,雨果真下個沒完。商人囤積的雨傘一下子就以明顯偏高的價格出了手。僅此一項,商人一年時間內就大賺了一筆。
不難看出,一個經商者要贏得事業的成功,不僅要有一種敢作敢闖的冒險精神,還要有著由良好的文化素質所決定的超前意識、精明善算、先見之明和敏銳的洞察力,這樣才能及時把握潛在市場機會,牢牢掌握市場的主動權。
李嘉誠的成功之道也在於他能善於預見、超前把握商業態勢的洞察力。
李嘉誠走向從商之路後不久,他經過調查,發現各大商店幾乎都沒有塑膠花賣。他認定香港人是喜歡擺設的,所以大膽得出結論,逼真、漂亮又便宜的塑膠花必將受到香港人的大力歡迎。
有了好的預測,必須付諸實踐,才能變成現實。於是他創辦了長江塑膠廠,大量生產各種各樣的塑膠花。塑膠花很快進入了千家萬戶。後來,李嘉誠獲悉,歐洲人最喜歡塑膠花。蘇聯人掃墓不用紙花或鮮花,而用塑膠花,表示生命雖已結束,但思想、品質、精神是常青的;北歐人則喜歡用塑膠花裝飾庭院、房間。此外他還了解到美洲人連汽車上和工作場場所裏都會掛上一些塑膠花。於是他果斷地預測,塑膠花必將充斥全球。於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長江塑膠廠大大提高了塑膠花生產量,一時間歐美市場欣起了“塑膠花熱”。
李嘉誠成為香港有名的“塑膠花大王”,在小有所成後,他又看中了香港的房地產市場。
經過認真的市場分析,他認為自20世紀50年代末期香港經濟開始複蘇,工業化發達國家將重心移到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型工業部門,這為香港發展輕紡等勞動密集型工業帶來了好機會。他預測也必將出現經濟空前的大繁榮。這樣一來,不僅港人紛紛辦廠,外商也紛紛湧入香港,土地資源將出現短缺局麵。香港作為一彈丸之地,如何能容納世界各地(包括從大陸去的淘金者)蜂擁而至的芸芸眾生,而且這種態勢正在加劇。
經濟繁榮,人滿為患,勢必導致房地產熱。李嘉誠把這種態勢看在眼裏,於是他果敢地進軍房地產業。領導和掀起了房地產大潮。
雖然房地產業幾經波折,但李嘉誠處變不驚,並利用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對香港房地產業的衝擊,大力收購人們爭相拋售的價格處於低迷的房地產。最終於20世紀70年代,趁香港經濟平穩引起的房地產價格直線回升之機,與香港政府、“置地公司”,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麵。從此,李嘉誠的房地產業如日中天,一發不可收拾,房價一度打破香港地產的曆史記錄。李嘉誠成了香港巨富,更是全球華人的驕傲。
我們都知道“機遇隻提供給有準備的頭腦”這個道理。預測商機不是空想,更不是夢想,而是基於現實的判斷。隻有胸懷全局,對各方麵情況充分了解的人,才有可能在預測商機中發揮其非智力因素,做出不同於一般人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