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途殊歸:試論“下克上”背景下中日文化的不同走勢
文化論壇
作者:江鑫
摘 要:“下克上”是指產生於日本室町時代、由於戰爭、奪權等而導致的下層階級取代上層階級的社會現象。這是就政治層麵而言,在文化層麵亦是如此。日本曆史學家家永三郎曾指出,“下克上的進程所導致的社會勢力的新陳代謝,也在文化領域決定了貴族文化的沒落和民眾文化的上升”。[1]相比較而言,中國封建社會也曆經過多次自下而上的農民運動和政權更迭,然而以儒家的“仁義道德”為核心的價值觀卻占據著社會主流,不同階層的文化之間也表現為相互促進、共生共榮的局麵,並未出現本質上的輪換與更新。本文試從一相對化視角探討這二者的差別及其原因之所在,窺測兩國在政治意識和文化形態上的異與同。
關鍵詞:下克上;文化;差異;原因
[中圖分類號]: 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2
一、“下克上”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具體表現
“下克上”現象產生於日本中世的室町和戰國時代。這一時期是繼鐮倉時代之後幕府執政、將軍掌權的武家統治期,也是日本曆史上戰亂頻仍、社會急劇動蕩的大變革時期,從1480-1590的百餘年被稱作日本史上的“戰國時代”就可見一斑。政治上的不穩定性造成了國民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的異動,各階層力量不斷衝撞對抗、分化組合,平安朝以來的貴族王朝體製趨於崩潰,武家的專製政權也遭受著各種地方勢力的衝擊,急劇變幻的時代背景反而提供給了新階層、新文化以成長的可能。
1、政治上的“下克上”
日本自1192年鐮倉幕府建立以來,便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封建社會時代。武家取代公家而當權,其統治基礎乃是以土地為媒介的莊園製經濟以及將軍與禦家人的主從關係。將軍為最高統治者,將軍之下是管領,在地方上則設置有守護、地頭和各種行政機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這樣的一種階級關係在社會出現變動及幕府統治出現衰退的狀況下導致了各種地方勢力的鬥爭與反抗,“這種動蕩的政治局麵,是與莊園製的漸次瓦解和隨之而來的階級關係大動蕩分不開的。”[2]“沒落階層有希望恢複地位,而發達之人又不知道何時會墜入沒落的深淵。不論身份地位的高低,以前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被重新構建。鐮倉末期和南北朝時期政治形勢的混亂就是這樣產生的。”[3]在生存狀況逐漸惡化的情況下,地方武士和平民運動迅速興起,被稱為“土一揆”的農民起義運動使得幕府的統治基礎漸趨衰弱。關於“土一揆”發生的原因,有學者認為“在地方上民眾力量不斷壯大,甚至到了能夠維護地方秩序的地步,‘一揆’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便是與此有關。”[4]以及“地方上對容易引發危機的政治秩序所持有的擔心”[5]。從本質上而言,“下克上”指的就是各地的百姓和國人反抗領主、爭取獨立的鬥爭,這一現象出現於13世紀的鐮倉時代,在應仁、文明之亂之後已經相當普遍,成為建立新秩序的一種風潮。
2、文化上的“下克上”
室町時代文化的大眾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庶民勢力抬頭,下流趣味每普行於上流,如能樂、謠曲、狂言、連歌等類”。[6]在這一民眾勢力逐漸抬頭的政治背景下,文化層麵上原先處於社會底層的平民文化便在社會的多個領域逐漸興起並漸趨取代了之前的貴族文化。“以《源氏物語》為範本的王朝式擬古物語的創作停止了,和歌的新發展中斷了,敕撰集的編纂也在這個時代宣告終止,古今傳授等無意義的秘傳流於僅僅在形式上講授歌道的傳統,大和繪的技巧顯著退化。”[7]民眾成為了新興文化的享受者和創造者,“適應社會勢力的交替,文化上也在進行大規模的新陳代謝。”[8]同時這也是整個室町時代文化的一大特色。“貴族的沒落、戰國大名的強盛、城鎮居民的活躍、農民百姓力量的壯大,促使文化的庶民化傾向大大增強。”[9]
二、社會變動背景下中國不同階層文化的走勢
中國方麵,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製國家,其經濟基礎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製下的農業和手工業。在皇帝、封建領主和底層平民百姓這種金字塔式的國家治理機構下,若統治階層出現腐敗或社會矛盾呈現激化,以下反上的各類農民起義也並不鮮見,如秦末農民起義、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唐末黃巢起義以及元末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等。但這種自下而上的農民起義往往隻造成了政權的更迭,卻並未帶來文化的更新。文學、藝術、思想等領域所展現出來的是一種漸進式的取舍與融合,然而卻沒有質的變化。
以最成功的農民起義、元末農民起義為例,朱元璋於1368年建立了明王朝,從此開啟了一個曆時近三百年的東方帝國的大幕。這是一個典型的始自下層農民起義的勝利而建立的全新王朝,也具有政治層麵上“下克上”的一些特征,那麼明朝的文化走勢又當如何呢?“明太祖的立國, 雖然未必有民族革命的色彩, 但是在思想文化傳承上卻更注意追宗宋而不是元。對於元代的‘胡風’明太祖是決心改易的。這更主要表現在對於禮樂的追尋。在近百年元朝統治之後, 重新追尋已經廢壞的禮樂, 這也便確定了宋明文化承接的模式。”[10]文化的走勢依然是對中華主流文化的承襲和發展,下麵試從幾個方麵加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