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上海大學學生的責任感(2 / 3)

在家庭責任感方麵,調查結果反映出來的情況似乎有點相互矛盾:當問到“父母的生日是否記得並會發去生日祝福或購買生日禮物”時,80%的同學“記得父母的生日,並經常這樣做”,18%的同學“有時會忘記,但記得時會這樣做”,隻有2%的同學“很少記得,敷衍一下就過去了”,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對父母還是比較關心的。但當問到“對於現在一些大學生在追求高消費,臉不紅心不跳的向家長要錢這一現象的看法”時,隻有25%的學生選擇了“太不應該了,作為成年人,就應該盡量獨立生活,不能過於依賴父母”,而65%的學生認為“這和家庭教育有關,家長忽視了對孩子責任心的培養”,這樣的結果一定程度上說明現在大學生難以向“高消費”說“No”,且將大學生的高消費歸咎於父母逃避自身原因的現狀。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而言,當代大學生的家庭責任僅限於精神上對父母的關心,而缺乏物質或實體上真正的責任感。

在集體責任感方麵,學生普遍認為“積極參加班級、學院和學校的各種活動”、“經常瀏覽學校和學院的網站,了解學校和學院的重大活動”、和“嚴格要求自己,以實際行動展現上大學子風采”是關心集體的表現,但是也有19%的同學表示自己“等待班長通知學校發布的相關信息”,對集體發展的動態缺乏主動關注的欲望。但是對於集體其他成員,比如舍友或同學,大學生還是非常關心的,麵對“假如某天晚上您的一位舍友去做兼職或逛街了,但在十一點半的時候還沒有回來,這時您會怎麼做”這一問題,82%的同學表示“非常擔心,會打電話給他,確保其是否安全”,11%的同學“隻是心裏有點擔心,但不會打電話”,隻有7%的同學“覺得沒有什麼可以擔心的”,這在以獨生子女占主流的大學生群體中體現出來的彼此關心還是非常可貴的。

在社會責任感方麵,當問及“若您的朋友要去做的事情有違社會公德,您是否會前去阻止?”,70%的同學表示“會,多次提醒朋友三思而行”,另有30%的同學表示“會,隻是說說而已”,由此可見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意識和行動上還存在一定差距。在問及“您是否參加過無償獻血或是為貧困學生捐款等愛心活動”是,18%的同學選擇了“經常”,38%的同學選擇了“學校組織的會去”,39%的同學選擇了“偶爾”,選擇了“從不”的學生隻有5%,綜合考慮選擇前三個選項的比例,我們認為大部分學生會通過實際行動來體現自己對社會的關心和責任。而對於當下熱論的幾個有關奉獻和犧牲的觀點,50%的學生讚成“別人在困難時刻,應該盡力幫助”,38%的學生讚成“幫助別人前應先考慮是否對自己有利”,7%的學生認為“不計報酬的奉獻很難做到”,5%的學生認為“見義勇為犧牲自己不值得”,這樣的結果體現了在當前一些不良社會事件的影響下,雖然同學們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意識,但是在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式和路徑上大學生顯得更為理性和現實,當然我們也需要思考如何通過完善的法律製度去鼓勵大學生,讓見義勇為者和無私奉獻者沒有後顧之憂。

在國家責任感方麵,當問及“您關注今年的兩會麼?”,48%的同學表示“非常關注”,41%的同學表示“比較關注”,11%的同學選擇“一般,不會刻意去關注”,由此表明大部分同學對國家發展持關心的態度。但是當問及“您對大學生參軍的態度”,48%的同學表示“非常支持,若符合條件,我肯定也會去參軍”,45%的同學表示“非常支持,但我自己不大願意去”,2%的同學表示“這是國家的事,與我無關”,5%的同學則表示“和平時代是否參軍沒有意義”,綜合考慮選擇後麵三個選項的比例,我們認為當今大學生雖然有國家責任意識,但是存在知行不統一的問題,當個人麵臨到具體問題時,有逃避責任的情況。這一結論同樣被“您對某些大學生出具虛假貧困證明片區國家助學金的態度”一題證實,66%的同學選擇“深惡痛絕,這是占國家的便宜”,23%的同學選擇“別人的事情與我無關,我不會這麼做”,2%的同學選擇“省點是點,如果有條件我也會這麼做”,還有9%的同學表示“不知道”。當問及“就個人而言,您認為愛國方式有哪些?”時,32%同學選擇“好好學習、生活,做好本職工作”,35%同學選擇“注意文明、環保意識,樂於助人,從身邊小事做起”,32%同學選擇“關注國家大事,積極投身於振興中華的愛國實業”,1%同學選擇“沒感覺,平時感覺不到愛國,別人一說自己就跟著憤慨”,由此可見,大學生履行國家責任的方式更傾向於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具有較強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