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上海大學學生的責任感(1 / 3)

淺析上海大學學生的責任感

德育研究

作者:張明明 顏麗娜 吳明龍

摘 要:“自強不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上海大學的校訓,其旨在引導學生成為具有責任感的大學生。通過調查問卷,我們發現 “90後”大學生總體上講具有較強的責任感,但存在在責任感行上知行不統一的問題,年紀輕輕就有“明知不對,少說為佳;明哲保身,但求無過”的自由主義思想,同時家庭責任感最為薄弱,亟待引導。加強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感教育,要充分挖掘現有的高等教育資源,重視思政理論課程,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通過實踐活動提高大學生責任承擔能力,並健全責任評價機製。

關鍵詞:上海大學校訓;責任感;現狀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2

已故著名科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上海大學前任校長錢偉長在2005屆優秀畢業生畢業典禮上給所有畢業生贈言:“希望你們走上社會以後,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能多想一想我們的祖國現在‘憂’的是什麼,中國的老百姓現在‘憂’的是什麼;希望你們能運用調查研究的方法,用你們的所學去了解中國之‘憂’,回報祖國,服務人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隨後也成為上海大學校訓的一部分,倡導上海大學的學生必須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國家責任感。實際上,大學生的責任感教育一直是我們國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導大學生樹立牢固的責任感,不僅有助於大學生個體價值的實現,更與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息息相關。

一、大學生責任感的界定和構成

責任既是倫理學也是法學上的基本範疇。從倫理學上講,責任是行為主體對在特定社會關係中定在任務的自由確認和自覺服從,是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未來之間關係的紐帶。1而從法學上講,責任指的是一個人應該承擔的義務以及因違反義務而必須承擔的後果,同時責任也與能力密切相關,能力決定了是否能夠承擔相應的責任。大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的中堅分子,從年齡、知識結構、價值觀等各個方麵都日趨成熟,應該樹立正確全麵的責任意識。責任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責任意識也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構成之一。根據大學生承擔責任的對象,我們認為大學生責任感的構成可以分為以下五類:

1、個體責任感:這是責任感的起點,主要包括大學生對自己的生命、自我身心全麵、健康、和諧發展的責任感。

2、家庭責任感:主要是指對家庭負責,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等。

3、集體責任感:指對自己所在的集體負責,如對班級、學院、學校的利益和聲譽負責,維護班級、學院和學校的形象,懂得感恩和回報學校等等。

4、社會責任感:指的是對社會的發展、進步、穩定負責,如對自己的網絡言論負責、明確作為大學生的曆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是否樂意參加奉獻社會的誌願服務活動等等。

5、國家責任感:指的是對國家的利益、國家事務、國家發展以及國家形象負責,如關心國家大事並經常收看新聞、在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是否願意放棄個人利益、是否將個人發展跟國家發展緊密聯係等等。

二、大學生責任感的現狀分析

在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我們發放了100餘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07份。參加調查的學生包含了大一到大三的本科生,大一的學生參與調查的比例最高,為71%。從調查結果看,當前大學生的責任感總體表現還是非常積極的,但是在某些領域也暴露出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與此同時,大學生責任感存在知行不一的情況。

在個體責任感方麵,當問到“在大學階段的規劃”時,有65%的同學有明確清晰的個人規劃,30%的同學有規劃但不是很清晰,另有5%的同學沒有規劃,這反映出在目前社會競爭壓力日益增大的環境下,大學生能夠主動思考未來,當然這也跟當下各高校對學生生涯教育日益重視分不開。當問到“對大學生因為失戀跳樓自殺”的看法是,95%的同學認為“輕易結束生命是對自己和家庭不負責任的表現”,5%的學生則認為“這是個人選擇,與他人無關”,這雖然反映出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生命的珍視,但同時也引起我們的另一個擔憂:對他人生命的不關心。同樣在個體責任方麵,麵對“女大學生傍大款的現象”,64%的學生認為“不好,是對自己、家人和社會的責任感的流失”,11%的學生認為“正常,畢竟人要往高處走,應該去追求高檔的生活”,另有25%的學生認為這是“個人行為,與社會責任無關輕重”,這樣的結果給我們敲起了警鍾: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她們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真正做到對自己負責,這一任務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