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再談語言與思維的關係(1 / 2)

再談語言與思維的關係

語言研究

作者:張璐

摘 要:語言是交際工具,也是思維工具,它們相互促進和影響,近乎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但是語言和思維孰先孰後以及其間的關係問題一直備受爭議,本文拋開語言和思維兩個單純的概念,嚐試從一個新的角度來分析思維的兩個層麵,進而探索語言和思維彼此間的複雜關係。

關鍵詞:語言;思維方式;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 H0-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1

一、思維能力先於語言

人類在產生語言之前,思維能力的發展已經處於萌芽階段,這是人類勞動

的結果。根據重演律,嬰兒從出生到開口說話的過程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人類產生語言的過程的縮影,因此從兒童的語言發展可以窺見人類的語言發展。嬰兒在“沉默期”階段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感官能力,雖然他沒有開口說話,但是他在“聽”,並且他在通過“聽”對可理解性語言輸入進行加工和整理,說明他已經處於思維能力發展的最初階段。人的大腦中雖然有與生俱來的語言機製,但是為什麼不是從一出生就可以開口說話,那是因為嬰兒的大腦還未分化完全。因此,在筆者看來,人的思維能力發展與語言能力發展可以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Ⅰ.思維能力發展的萌芽期,此時語言能力處於“沉默期”。

Ⅱ.思維能力未發展完全,此時先學會“貓、狗”等具體可感知詞彙。

Ⅲ.思維能力發展基本完成,此時可以學會“偉大、生動”等抽象概念詞彙。

所以說思維能力是先於語言存在的,而Ⅱ、Ⅲ階段中思維能力的發展又是語言發展刺激的結果,因此,思維能力與語言的發展是互相促進互相影響的。這也符合牛頓第三定律,即思維作用於語言而語言反作用於思維。比如狼孩,盡管最初具備Ⅰ階段,但由於沒有生活在正常的人類社會,長時期沒有語言反饋,導致思維能力發展不能獨立存在,最終停止發展,即使再回到人類社會也不能再學會語言。

可見,有語言就一定有思維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有思維能力不見得有語言。思維能力是語言的必要不充分條件,也就是說對於正常兒童無論是哪族人,也無論他出生後是否在本族語言環境下生活,即無論他的第一語言是不是本族語,她的思維能力都是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簡單到複雜。而對於聾啞人,也會形成思維能力,但是由於聽不到而導致不能對聲音進行監控的客觀因素存在,他們不能產生有聲語言,但不妨礙他們的肢體語言發展,而且通過治療,一旦恢複聽力,他們就能開口說話。

二、語言決定思維方式

“沉默期”是兒童形成思維能力時期,而成人學習第二語言時沒有“沉默期”,是因為他們的思維能力早已發展完全,之所以成年人很難學習好第二語言,這是思維方式的問題而不是思維能力的問題。

思維能力強調的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為人類所共有,各民族相同,而思維

方式各民族卻存在明顯差異。就好比,所有的動物為了維持生存繁衍,都具備捕食的本能和能力,但它們獲得食物的方法不盡相同。可以說,思維方式是思維能力的具體體現,思維能力的發展過程也是思維方式的確定過程。

之所以說語言決定思維方式,還要從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所提出的“語言世界觀”理論說起,他認為“每一語言裏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也就是說不同的民族由於地理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差異的影響,都會從一個特定的角度去觀察認識現實,使相同的現實在不同民族的主觀認識中呈現出不同的狀態,其外在表現就是語言的差異。以漢語和印歐語為例,漢語世界觀多著眼於空間和名物,即使是時間性的動作行為也往往借助於名物而限製其範圍,如表“動”的行走意義也因空間差異而有所劃分:“室中謂之歭,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等等。再比如,現代漢語中一些表顏色的詞在古代隻是指呈某種顏色的絲織品,而不是指色彩本身,像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有“緋:帛,赤色也;紅:帛,青赤色;緇:帛,黑色;綠:帛,青黃色也”。因此,最初這些詞還沒有從表名物的概念中抽象出來,也正是這個原因,這些表顏色的字部首多是絲字旁。更典型的例子就是古代的馬因毛色及所在位置不同使馬有數十種名稱。這些都說明名物在漢語編碼係統中的特殊地位,體現了漢語世界觀強調空間,重靜而不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