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電視舞蹈
藝術研究
作者:柯媛媛
摘 要:現代社會傳媒的新興產物——“電視舞蹈”,為人們提供了另一種藝術欣賞方式,舞蹈遠離了傳統的劇場表演形式,是否還是原來的“舞蹈”?又有了哪些變化與創新?
關鍵詞:電視舞蹈;舞蹈
作者簡介:柯媛媛,陝西師範大學教育碩士,現就職於陝西職業技術學院。
[中圖分類號]: J7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2
從《千手觀音》到《小城雨巷》,再到《飛天》。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一次又一次的為觀眾帶來精彩絕倫的舞蹈節目,廣大電視觀眾在欣賞這些優秀的舞蹈作品的同時,感歎這些舞蹈的美輪美奐,引人入勝,仿佛身臨其境般的奇妙感覺。而這其中我們不能不注意到電視傳媒與舞蹈的精妙結合,這些舞蹈除了自身的表演外,借助了電視這一載體創造出了別樣的意境、效果,由此具備了電視舞蹈的獨有魅力。
“電視舞蹈”,觀者自明,最淺顯易懂的理解就是——電視與舞蹈的結合。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樣式,一種新的舞蹈表演形式。舞蹈的表現形式最本質的是其“舞台表現”,傳統的舞台類似於三麵封口的鏡麵效果,觀眾基本上是從前麵欣賞節目。因此長久以來,舞蹈編導在編排節目時也會照顧到這一點,盡量給予觀眾欣賞的角度以最好的展示,實現舞者與觀眾的最好交流。而隨著電視這一傳媒方式的普及,借助電視拍攝,舞蹈用這一新興傳播手段,獲得了更為廣闊的表現手段與途徑。
央視春晚上,《小城雨巷》這個舞蹈獲得了很大的讚譽,其實有很多觀眾都讚同一點,那就是這個舞蹈成功的很大關鍵是電視所創造的“江南水鄉”的意境。舞蹈的場景布置帶來詩情畫意,3D動畫製作的背景大屏幕上,獨具江南特色的徽派建築秦淮夫子廟風景,漂移的粉牆黛瓦青石小橋,配上迷蒙的細雨,精致的綢傘,潔白的藕荷相間的絲質旗袍淡雅柔美,舞者婀娜倩影輕移小步…… 真正呈現出人在畫中遊,畫在眼前展的視聽享受,把人們帶入如詩如畫的江南水鄉遐想。在《飛天》中,觀眾可以看到,七名舞者身體或與舞台平行,或與舞台垂直,她們的右腿便是全身的支撐點,用特殊道具固定在舞台上,編者用這樣的方法,成功打造出敦煌壁畫中仙女飛天的獨特造型。將舞者的右腿固定,用身體自由的傾斜去對抗地球引力,以這種方式展現中國古典舞蹈的美,看起來非常唯美漂亮,再借助電視拍攝的不同鏡頭運用與剪切,觀眾隨著鏡頭時而“騰挪飛移”,時而“翩翩落下”。在這裏,電視機前欣賞舞蹈的觀眾看到的,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舞蹈了,為什麼這麼說?請跟我來看:跟隨電視攝像的鏡頭,觀眾可以感受3D動畫製作的背景大屏幕上不斷“飛過”的“流星”,通過電視攝像俯拍所展示的畫麵,看到“浩瀚的宇宙”,演員不再有明顯的舞台限製,前後或是左右,甚至上下高低。我們跟隨鏡頭,全景式的欣賞,眼前看到的就是一群在空中飛翔、婀娜多姿的“飛天”,觀者已沉浸在一片詩情畫意,如夢如幻的境界裏,遐想、徜徉……
由此,我們是否能初步了解“電視舞蹈”與舞台上的舞蹈的巨大差異?“舞蹈”在這裏還是“舞蹈”,但已脫離了它傳統的與觀者交流的方式——劇場中的舞台表演。這樣的電視舞蹈,是以電視為外在載體,通過電視攝影、電視剪輯、蒙太奇合成和視角的轉換等電視製作手段,表現舞蹈世界的魅力與動感,而呈現在觀眾眼前的實際上就是通過電視藝術再加工,合成的“電視舞蹈”。
作為獨特的舞台藝術來說,舞蹈和那些由拍攝所製作的視頻作品屬於兩種審美範疇。在舞蹈現場直觀的欣賞舞蹈動作所帶來的感受,和電視舞蹈由鏡頭的拍攝角度所帶來的感觀是不一樣的。在視頻作品中,隻能通過鏡頭來領略舞者的動作,鏡頭成了舞蹈的解釋者和獨裁者。經過重構以及重組的現實並不能被我們的視覺完全感受,這是一種被迫並且固定的邏輯方式去感觀這個世界。所以說,舞蹈的現場表演和視頻上的舞蹈表演的效果是存在著很大不同的。觀賞現場舞蹈動作的感染力和觀賞舞蹈視頻的審美性,二者之間的差別是由於觀看舞蹈的環境以及表現形式的不同而產生的。電視化是電視藝術的目的,電視熒屏畢竟有它的空間局限性。大千世界被框融在小小的熒屏上,這是電視文藝局限性的主要表現。隨之而來的就是,電視語言怎樣才能與舞蹈的肢體語言相融合,而不是相互衝突,使之更好地完成舞蹈的電視化,這成為一個需要電視舞蹈編導麵對的主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