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舞蹈節目不同於單純的舞蹈表演,它通過電視屏幕傳達出去,供觀眾欣賞,電視舞蹈節目都有統一的主題和統一的思想。它借助電視技術和電視語言使舞蹈得以大眾化傳播以及內容上的豐富與拓展,彌補了舞蹈在表演時,文化背景塑造所麵臨的困頓和舞台空間的限製以及背景道具的局限。使得被稱為“運動的雕塑”的舞蹈藝術,想象更加充實和豐滿,表現更加自由與大膽,這是不容忽視的電視舞蹈的優勢所在。
電視的本質意義是傳播信息,而舞蹈的本質功能則是傳遞情感。電視想要完整地傳達舞蹈所表現的情感,就要求電視在表達之前要完全接受舞蹈所表達的內容,這樣傳達時才會得心應手,表現時才會遊刃有餘。例如:在製作一個電視舞蹈節目時,首先要求編導對這一舞蹈節目做到相當的透徹的了解,與舞蹈編導有一個很好的溝通。舞蹈的內涵是什麼?它要表達什麼樣的思想情感?舞者的身體語言傳遞的是什麼樣的情緒?可以用什麼現場表演無法使用的道具?怎樣表現才會達到最好的視覺效果?還有觀眾的欣賞心理是什麼,他們想看到什麼?需要什麼?期待有怎樣的驚喜?……畢竟電視迥然不同於舞台,畢竟它的受眾群是億萬的普通百姓。想要解決好這些問題,是非常不易的,上述的《小城雨巷》、《飛天》的例子無疑是成功的,但是,我們同時注意到,在舞蹈與電視的結合中也有一些失敗的例子。在有些電視舞蹈中,我們時常會痛心地看到舞蹈作品遭到了“肢解”,對於人物以及場景的過多關注,使鏡頭遊離於舞蹈本身的主題之外,使之在空間範圍內上下不定,窮於應付,使得電視與舞蹈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背道而馳。既不是引人入勝的舞蹈作品,也稱不上能夠吸引觀眾的電視節目,不禁讓人扼腕。
電視舞蹈這種新的藝術形式,如何才能滿足觀眾更高的藝術追求?是必須慎重選擇,精細製作的新藝術形式的挑戰。各類舞蹈的電視節目要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注重電視語言表現形式,多借鑒電視專題節目的特點,從構思、鏡頭、語言、剪輯方麵進行質量上的提高。
我們在觀賞舞蹈視頻類作品時,這個過程是經過視覺以及聽覺兩個方麵去感知感受審美客體所展現的形態。觀眾從作品中所得到的感知與感受,完全是由於自身對藝術的造詣,主體的經驗和水平決定了在審美過程中所存在的理性和感性產生的理解以及想象,以此來判斷作品所展現出來的好惡、優劣、雅俗、高低等。這個過程是欣賞者自身獨立完成的。可以說,在欣賞電視舞蹈時觀眾是被動的,他們隻能被動地接受電視製作者的主觀意圖,同時,電視欣賞者又是主動的,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二次創造,因為客觀存在的審美對象,譬如舞蹈作品是千姿百態的,而審美主體的個性特點又是千差萬別的。不同的人對作品有不同的理解,但前提卻都是麵對電視所提供的經過再加工、再創作的電視舞蹈。電視舞蹈對舞蹈作品的再次成功詮釋,能夠更加突出舞蹈的鮮明特點,展現更好的視覺效果,對好的舞蹈作品無疑起到增色添彩與良好宣傳的作用。而好的電視舞蹈,也會吸引觀眾到電視機前更多的觀看相關的電視節目。這可以說是舞蹈與電視的雙贏。以《千手觀音》為例,可說是家喻戶曉,名聞遐邇!觀眾以此期待有更多的好作品。因此電視舞蹈的製作者任重而道遠,需要為觀眾提供高質量、具有一定藝術品味的電視舞蹈作品。以期感染大眾,提高他們的藝術鑒賞力與藝術修養。讓電視與舞蹈和諧統一,讓電視中的舞蹈更加光彩奪目、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