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中國京劇戲衣中的滿族服飾元素(1 / 2)

淺談中國京劇戲衣中的滿族服飾元素

藝術研究

作者:薑昱

摘 要:京劇作為我國傳統戲曲藝術形式之一,至今已有200年曆史,它起源於秦腔、徽劇、昆曲及漢劇,形成於北京,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京劇氣勢宏美,韻味醇厚,經無數藝人長期舞台實踐,形成一套完整體係。其中,服飾作為其中重要因素,為世人所矚目。

關鍵詞:京劇;服飾元素

作者簡介:薑昱(1972-),女,遼寧撫順人,沈陽師範大學戲劇藝術學院服裝設計專業,助教。

[中圖分類號]:J82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1

一、京劇戲衣與滿族服飾交織並融

“戲衣,又叫行頭,兩種叫法都是對中國傳統戲曲表演服飾的稱謂,一直沿用至今。” 京劇戲衣融合了多種元素,保留繼承了明代以來昆曲中以漢唐服飾為基礎演變而來的服飾特點,發展過程中吸收了清代滿族服飾特點,因此表現出交織映襯的景象。

中國戲曲在清代繁榮發展,京劇形成於乾隆年間,由於滿人統治下帶來的全國性質的文化雜糅,京劇的成型脫離不了滿人審美傾向和審美趣味的影響。京劇在這一時期成為宮廷喜愛的娛樂方式,在原有服飾基礎上增加了清代滿族服飾的特點,流傳至今的京劇在美學角度上處處彰顯著滿族文化的深刻印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體現就是在服裝方麵。

二、滿族服飾在京劇戲衣中的具體體現

清代前期,紡織業較明代進一步發展,手工製衣工藝達到了封建時代的頂峰,清乾隆年間,刺繡手工業達到封建社會的極盛時期,京劇形成正逢其時,戲衣業應運而生。

經過200年的發展演變,京劇泰鬥程長庚發起了一次“整飭裝具”運動,將京劇服飾規範化,即所說“寧穿破不穿錯”,其次就是完善“戲箱”,由此京劇戲衣形成較為完整的體係。隨著京劇的發展,戲箱中補充了清代服飾,箭衣是其中最明顯的例證,還包括馬褂、補褂、旗蟒等服飾種類。

(一)中國京劇戲衣的構成要素

中國京劇戲衣的構成要素可分為款式、色彩、圖案、工藝四大方麵。

其中款式是京劇戲衣的載體;色彩是京劇服裝的“靈魂”;圖案,亦可稱為紋樣,是服裝“裝飾性”美學特征的體現;工藝,在京劇服裝中主要以刺繡為見長,因此京劇服裝還有“刺繡之服”之稱。京劇戲衣與滿族服飾的交融也正體現在這些要素之中。

(二)滿族服飾在京劇戲衣構成要素中的體現

1、款式上的表現

京劇中的諸多戲衣在款式上吸收清代滿族服飾的特點,康熙年間,戲曲演出中便已出現清代服飾特征,隨著京劇的發展更多運用於京劇中。

箭衣是其中最為典型的實例。京劇中的箭衣是京劇舞台中的武備之裝,樣式起源於清代帝王及官吏的袍服,圓領窄袖、右衽大襟、中開裾,吸收了清代滿族服飾馬蹄袖的造型樣式,衣身加長及足而形成。其中窄袖緊身是在明代官服的基礎上改製而來,馬蹄袖口則是滿族服飾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