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箏樂具有顯著的節奏特征。一是前附點的均分節奏較多,一是前八後十六接平八的節奏型也較為常見。其中後十六接平八的指法采用山東箏派的小關節托劈密搖,使旋律具有連續顆粒性,讓人感受菏澤傳統箏樂藝術的獨特魅力。

四、傳統演奏技法特征

菏澤傳統箏曲的演奏,多用右手大、食、中三個手指,民間俗稱“雞刨食”,常用的指法有托、劈、抹、勾、撮、搖幾種。特別是右手“托劈”、“勾搭”、“雙托”、“雙劈”、“雙勾”、“雙抹”、“花”指手法,在全國各箏派中別具一格

“大指小關節托劈”,這是一種由右手大指小關節連續快速的“托”、“劈”所形成的指法。它的特點是顆粒性強,具有一定的連續性,且清晰明快,多用在快速的同音連續十六分上。演奏該指法時應注意輕重交織的技巧處理,使得樂曲時起時伏,時強時弱,富於歌唱性。可見,大指不僅是樂曲演奏的主力承擔者,也是考驗菏澤傳統箏曲演奏的重要標誌。

“花(*)指”,也就是刮奏。這種技法的運用使得樂曲旋律更富於表現力。所以花指在菏澤傳統箏曲的演奏中占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花”是民間藝人對一種色彩性演奏手法的稱呼,也是方便記譜的簡寫符號,“花”字用在工尺譜上,與樂句旋律融合在一起,作為裝飾音或加字變奏來使用。由於菏澤傳統箏樂記譜特別突出“花”的特點,故被稱為“花字工尺譜”。這種記譜方式,對菏澤傳統箏樂得以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通過對大板箏曲和小板箏曲的介紹,曲式結構、旋律風格及節奏特征的分析,說明菏澤傳統箏樂與山東琴書的關係密不可分,正是由於菏澤傳統箏樂與當地民間藝術的有機結合,才使得菏澤傳統箏樂散發出具有地域色彩的獨特藝術魅力。菏澤箏樂的傳承和發展,必將擴大山東箏樂在全國的影響力,從而使得這一珍貴的地方藝術更好的延續下去。針對菏澤箏樂藝術風格特征進行研究,挖掘它與菏澤本土的地理環境、曆史要素、戲曲藝術、人文文化等諸多方麵的必然聯係。有利於我們更好的把握它的音樂語言,更加真實準確的發揚古箏的傳統藝術。

注釋:

[1]、牛玉新:《中國民間絲弦樂之比較研究》,《比較音樂研究》1995年第二期

[2]、李慶豐:《我國南北四個傳統箏派之比較研究》安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內部資料

[3]、袁靜芳:《民族器樂》修訂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7月第二版 第183頁

[4]、《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山東卷》(山東琴書),中國ISBN中心,第20頁

[5]、張儷瓊 牛玉新:《論山東琴書曲牌箏樂化之表現形式與手法 以高自成“魯箏琴書曲牌”移植編作為例》,第六屆揚州古箏研討會論文資料,第131頁

參考文獻:

論著類:

1、薑寶海:《箏學散論》,山東文藝出版社,1995年出版。

2、袁靜芳:《民族器樂》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年3月北京第一版。

3、中國音樂家協會山東分會 山東省藝術館:《山東民間器樂曲選》,山東文藝出版 社,1984年3月出版。

4、韓庭貴:《魯箏曲集》齊魯音像出版社,1999年出版。

5、王希彥:《山東民間器樂概論》,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出版。

6、高自成:《山東箏曲集》,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年3月出版。

7、王子初:《中國音樂考古學》,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論文類:

1、樊藝鳳:《河南箏樂考略》,《秦箏》,1995年第2期。

2、汪瑩:《山東傳統箏樂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3、邱大成:《齊魯箏派初探》,《中國音樂》,2003年第一期。

4、牛玉新:《山東古箏藝術研究》未發表。

5、成公亮:《山東派古箏藝術》,《齊魯藝苑》,1982年第一期。

6、婁銀蘭:《河南箏派與山東箏派的藝術比較》,《中國音樂》,2004年第3期。

7、張儷瓊 牛玉新:《論山東琴書曲牌箏樂化之表現形式與手法 以高自成“魯箏琴書曲牌”移植編作為例》,《中國古箏藝術第六次學術交流會論文彙編》,第131頁。

8、牛玉新:《中國民間絲弦樂之比較研究》,《比較音樂研究》,1995年第二期。

9、李慶豐:《我國南北四個傳統箏派之比較研究》,安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內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