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在這裏詩人為什麼要強調江天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的灰塵呢?江天一色同樣不隻是現實風景的寫照,它還象征著詩人的內心世界,詩人對於自己心中女神的愛慕,思念,眷戀是毫無雜質的,沒有一點灰塵的,在他孤獨,寂寞,晦暗的內心隻有一輪孤月,日夜陪伴著他, 這種對於女神的思念占據著他整個內心。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很多人都說這幾句詩是寫詩人對於生命的感慨,具有一定的哲學意味,但是筆者認為,這幾句依然是詩人在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以及這份情感的堅定不移。“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是詩人在追憶往昔,人們在思念的時候往往會追憶過去的種種美好,一個“初”字恰恰的體現了這一點,“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這“相似”是詩人思念的年年相似,詩人用月亮的不變來象征自己對心中女神愛慕,思念的不變。人生一代一代的無窮無盡,而詩人的思念之長久也像這無盡的人生一樣,長久不變。“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雖然詩人不知道自己朝思暮想的對象是不是也在思念著自己,但是,詩人的這份情感,就像長江永遠輸送著流水一樣,延綿不絕。這幾句詩在抒發詩人的無限感慨之時,也表明了詩人對於情感的執著。然而詩人此時的心境卻並不像詩歌開篇的時候,思念中帶著幾分期許。而詩人在回憶過去之後,開始陷入落寞和憂愁之中。
詩人借扁舟子和明月樓上的思婦來戲擬和模仿自己和自己朝思暮想的女子。詩人之所以這樣做,其實是他內心願望的轉化,詩人前麵提到“不知江月待何人”說明詩人並不知道對方是不是同樣在思念自己,所以他隻能幻想,幻想著月光照耀的樓上有一個同樣思念他的女子。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我們之前講到月光是思念的象征,通過“卷不去”和“拂還來” 這一卷一拂兩個動作,體現出思婦她的癡情,生動的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惆悵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她,說明思婦同樣也是思念著扁舟子的,這樣一來在戲擬和模仿中,詩人得到了對方的響應和共鳴,這是詩人願望的想象的滿足。
最後八句,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進一步烘托他的思念之情。“扁舟子”連做夢都想回家,回到他朝思暮想的地方,去見他朝思暮想的人。“可憐”二字很好的表現出詩人因思念而產生的對於歸家的一種急切的願望,而這個願望確實不能夠實現的,進而詩人的情感極端的失落與無奈。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遊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淒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霧遮蔽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麼遙遠。“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思念,思念本是一種內心的感受,而這裏詩人卻附上了一定的距離,正是因為此時詩人的內心是對這份思念沒有任何希望與幻想,所以會覺得這份思念是遙遙無期,沒有結果的。“落月搖情滿江樹”,這“搖情”是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遊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一片,而這份情感的無盡,恰恰是詩人內心無比失落,惆悵的寫照。
所以說這首詩歸根結底要表達的就是詩人借月來抒發對自己心中女神的向往和思念,和思念不得的愁苦。
參考文獻:
1、蘇珊·朗格:《藝術問題》, 滕守堯、朱疆源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8頁.
2、楊樸:《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吉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第108頁.
3、朱爾斯·卡什福特:《月亮的傳說》,餘世燕,希望出版社,2005年,第1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