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別了,武器》中海明威反戰思想的解析
文學評論
作者:薛麗
摘 要:作為西方文學史上最出色的小說家之一,海明威取得了極大的成就。在他的作品《永別了,武器》中,形象地刻畫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於青年人的精神以及肉體上不可磨滅的傷害,稱得上是當代文學史中的傑出作品。作為一部反戰題材的小說,《永別了,武器》一書中處處充滿了反戰情緒,它通過對戰爭的現實描寫來揭露其罪惡本質與殘酷無情,同時,此書也可以稱為一本自傳體小說,書中的主角便是海明威對自己生活經曆和戰爭感悟的呈現。本文從對海明威反戰觀的分析入手,對《永別了,武器》一書中體現出的反戰思想進行了深入解析。
關鍵詞:海明威;永別了武器;反戰思想
作者簡介:薛麗(1982-),碩士,通化師範學院外語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02
一、前言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美國,處處彌漫著動亂與危機的氣息,這個年代是一個人類精神文明正處於“荒野”的年代,很多人在經曆了一戰之後失去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活下去的希望,他們空虛而又迷惘。很多親身曆經戰爭的年輕作家開始在自己的作品中傾注越來越多的主觀真實思想。作為“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海明威經曆了戰爭後,開始對戰爭進行反思,他明白戰爭的無情和殘酷,因此他在創作文學作品時常常將戰爭融入進去,著重強調作品的真實性與可觀性,在選材上也大多是真實的經曆與自我的親身感受,因而海明威被稱為描寫戰爭最出色的作家之一。
1929年,海明威的作品《永別了,武器》問世,海明威以他親曆戰爭的經曆為基礎,創作出了這一部聞名世界的巨作。在這部小說中,海明威用其獨特的語言表述風格為讀者生動的展示了一戰中以及戰後人們的生活,主要以主角亨利從加入戰爭到最終放棄戰爭為主線,描寫了亨利的思想過程。此外,在《永別了,武器》中,還描寫了亨利與凱瑟琳二人的淒美愛情,並突出的指出毀滅主人公幸福的就是戰爭本身。
二、海明威的反戰觀
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代表人物之一,他在進行自己的文學創作時常常將戰爭作為主題。在《永別了,武器》這部巨作之中,我們能夠真切的感受到戰爭帶給人們的折磨、苦難與傷痛。海明威自身的戰爭經曆讓他見證了戰爭的殘酷本質,戰爭也給他本人留下了肉體上的和心靈上的深深創傷,海明威也通過小說的方式為我們闡述了戰爭的罪惡。
在《永別了,武器》中,海明威直白而深刻的將自己的反戰思想表露出來:“戰爭是最為殘酷與罪惡的,它除了為人類帶來死亡與毀滅,毫無其他意義。並且戰爭不僅能夠摧殘人們的生命,還會對人的精神帶來不可愈合的傷痛。”海明威認為戰爭“一無是處”、“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什麼事情會比戰爭還糟糕了” 。在書中,處處可以見到作者對戰爭以及戰爭發動者的譴責,正是那些人煽動年輕人滿懷激情的參戰,讓無數的青年士兵遭受到嚴重的傷害,讓他們失去了人生的目標,如同“行屍走肉一般的生活”。
三、海明威在《永別了,武器》中反戰思想的體現
(一)以人物悲劇命運來表達反戰思想
此部小說中對主人公悲劇命運的描寫也凸顯出反戰情緒。主人公亨利首先逃離戰爭,又與愛情永別,是戰爭毀滅了他的幻想與美夢,亨利本來覺得愛情可以填補他內心的空虛與失落,但命運的安排卻與他的憧憬相違背,讓他感到深深的絕望;另一方麵,凱瑟琳本來是一位善良而美麗的傑出女人,但命運卻讓這個溫柔而勇敢的女性悲痛而終;此外還有一位人物就是亨利的好友雷納迪,他本來是一個樂於工作充滿生活激情的軍醫,卻受戰爭的影響變成了一個汙穢的犧牲品。小說通篇以愛情和戰爭作為兩道主線,愛情象征創造和新生,戰爭象征毀滅和死亡,一個悲劇的結局強烈而深刻地表達了海明威本人對戰爭的厭惡:戰爭毀滅了本應屬於人類的幸福,帶給人類心靈上深深的創傷,無情的摧毀了人們的價值觀,讓人類的精神文明變成一片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