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而不得的愁苦——解析《春江花月夜》
文學評論
作者:趙楠
摘 要:《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有著很高的評價,而這樣高的評價不僅緣於詩歌營造的意境之美,而更在於整首詩透過符號意象要所表達的詩人的情感之美。詩人借對“月亮”這一意象的描寫,抒發自己對於心中女神的深深思念。
關鍵詞:符號;意象;月亮;女神;思念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01
《春江花月夜》有“孤篇橫絕全唐”之譽,這首詩獲得這樣高的評價,不僅是因為詩中描寫的如仙境般的美景,更因為在這美景之後隱藏著詩人細膩而複雜的情感。
從藝術符號學的角度看,詩中所描寫的一切都是情感表現的符號,詩中沒有絕對純粹的自然景物,詩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情感表現的符號。藝術符號理論學家蘇珊·朗格說:“任何一件藝術品都是這樣一種形象,不管它是一場舞蹈,還是一件雕塑品,或是一幅繪畫、一首詩,本質上都是內在生活的外部顯現,都是主觀現實的客觀顯現。這種形象之所以能夠標示出內心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乃是因為這一形象與內心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含有相同的關係和成分的緣故”。1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也是一樣,由春江,花,月,夜這幾個自然景物構成的畫麵絕不僅僅是自然風景的真實寫照,而是詩人內心世界的外化。“明月”這個意象在詩中多次出現,那麼它到底有什麼寓意,又象征著詩人怎樣的情感呢?
在生殖崇拜的文化中,人們把女神作為崇拜的對象,人們塑造的女神形象多是豐乳肥臀,鼓腹大陰來象征其強大的繁殖能力,並且人們還選取一些事物作為大母神原型的象征,月亮之所以被先民所崇拜,就是因為月亮的“有容乃大”代表了大母神巨大的子宮,月亮的盈虧也代表了女神的死而複活。“為了強化月亮大母神的象征意義也是為了強化大母神的生殖能力,在神話故事中,人們還讓蟾蜍和兔子住到月亮上去,那是原始先民“互為認同”原始思維方法的體現。“互為認同”是原始先民女神崇拜的普遍規律,那是要以蟾蜍和兔子的特別能夠繁殖的特性說明月亮符號的象征意義,也是以蟾蜍和兔子的繁殖能力增強月亮的生殖能力。先民之所以想象住在月亮上,那是因為蟾蜍的圓形與月亮的圓形有關,因而,蟾蜍的圖像就成為月亮崇拜的一種象征符號。”2而兔子與月亮的關係是“兔子的繁殖因為在時間上跟月亮周期的一致而受到人們的崇敬”;“兔子的不斷繁殖象征著月亮的自我更新”。3
所以說,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月亮就是女性的象征。而在這首詩中,詩人頻頻運用月亮這一意象是為了表達對自己心目中的“女神”的思念。
接下來的幾句把詩人的思念之情展現的淋漓盡致。“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何處”二字說明明月的身影遍及處處春江,也就是說詩人的這種思念之情是無處不在的,在他的內心深處,雖然這種思念之情綿延千萬裏,幾乎填滿了整個心房,但是這種思念卻波光點點,閃爍著希望和詩人的期許。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四散,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當思念的潮水不再波濤洶湧,它開始慢慢的轉為寧靜的江流,雖然形式上由強轉弱,但是內容上,這種思念的分量卻絲毫未曾減少。一個“繞”字,使這份思念更加形象化,它不是瞬間充斥,占有你全部身心,而是有如涓涓的細流,緩緩地流向你心靈的深處,而且這股思念之流是無孔不入的,是因為詩人心中的女神是那樣的美,月光所及之處都有如仙境一般,詩人沉浸在由月光營造的幻境之中,沉浸在自己思念和幻想之中,以至於“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不覺”和“不見”使詩人的思念達到了一定的境界,詩人不是真的覺察不到,隻不過詩人把自己置於思念的幻境之中,此時此刻,在他的世界中唯有女神的美以及自己對女神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