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夔詞樂創作的扛鼎之功
文學評論
作者:單園園
本文為江蘇師範大學2012年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一般項目內容,項目名稱:薑夔詞樂創作的曆史地位新論,項目編號:2012YYB062
摘 要:薑夔,字堯章,別號白石道人,鐃州鄱陽(今江西鄱陽縣)人。氣貌不凡才華出眾,薑夔曾自詡“少小知名翰墨場”,早有文名,且受範成大、楊萬裏、辛棄疾等人推賞。精通音樂、書法,尤其對詞的造詣很深。
關鍵詞:生平;依曲填詞;清空
作者簡介:單園園,女(1987.11.1-),江蘇徐州人,2010級江蘇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01
一、薑夔生平
薑夔詞存於《白石道人歌曲》,有祀神曲《越九歌》 10首,注律呂字譜;詞樂曲譜17首,注宋俗字譜(明清工尺譜的前身),是流傳至今唯一宋代的詞樂文獻。其中有兩首古曲改編曲(《醉吟商小品》和《霓裳中序第一》,摘自傳統大曲),琴曲《古怨》1首(綴減字譜),一首範成大作品《玉梅令》,薑夔填詞,其餘皆為自度曲。
薑夔年少喪父,與姐姐相依為命,過而立之年結識了千岩老人蕭德藻,蕭很賞識薑夔的才華,將其侄女許配給他。同年隨蕭德藻到湖州,開始了寄人籬下顛沛流離的生活。薑夔到湖州後居住的地方與白石洞相鄰,“白石道人”的雅號便來於此。然而在湖州居住十多年後,蕭德藻去世,薑夔無了依靠,於是投奔杭州摯友張鑒,還結識了楊萬裏、範成大、辛棄疾等人,豐富了學識提高了詩詞音樂的創作水平。
封建時代,文人的才華效忠於朝廷為正途,薑夔也不例外。但是他雖滿腹才華卻屢次受挫,因為人清高且不汲汲於功名,他用自己的詩詞歌曲表達對動蕩不安的人民的深深同情,有渴望收複疆土統一祖國的願望,以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一一七六年開始,薑夔輾轉於金陵、長沙、揚州、合肥、蘇州、杭州等地,來往於知己好友與達官貴人之間,經常受人款待,生活頗為悠閑自得。但薑夔的內心深處埋藏著懷才不遇和異鄉飄零的苦楚,並不滿足這種逍遙自在的生活。薑夔處在戰亂的年代,金兵入侵且宋王朝無能,而南宋統治者卻偏安江南。麵臨國家的危難,人民的疾苦,薑夔以及同時代的詩人大聲疾呼,譜寫了很多憂國憂民的作品。
現存薑夔的作品中,氣魄恢宏的的詩詞較少,借助遊山玩水尋找安慰,而這種安慰隻是暫時的,瞬間便消失了。薑夔與人民大眾有了距離,與現實鬥爭有了距離,基調憂鬱不夠旺盛。他在描寫心情與景物時,填詞用較少的文字概括自己活躍、飄忽的聯想與想象,關於愛情更是語意閃爍,隱隱約約。常用典故和隱喻反襯的手法,加之個人生活經驗不容易得到共鳴,思路的變化不容易追蹤,這便使薑夔的詩詞給人以空疏恍惚的感覺。
薑夔晚年是很悲慘的,賣字為生,離世後也是得到朋友的資助才能葬到杭州錢塘門外的西馬塍。這位飄蕩一生、落拓江湖的詩人,詞風既不同於豪放派的蘇軾、辛棄疾,也不同於婉約派的李清照、秦觀等人。他的創作獨辟蹊徑,具有創造精神,形成自己清剛婉麗的風格,在宋朝占具一席之位,對當時和後代均有一定的影響。詞與樂本來密不可分,可在精通音樂的作家中,薑夔更是其中的佼佼者。除珍貴的《白石道人歌曲》外,薑夔曾向朝廷呈獻《大樂議》和《琴瑟考古圖》,都表明了這些。薑夔在文學史上有一定的聲譽,在音樂史上同樣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