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歲歲花相似
文學評論
作者:馮滿群
摘 要:一千多年前,唐宋詞人,用他們的方式吟唱著自己的心聲。今日“對酒當歌”,他日“獨上高樓”;今日“此恨綿綿無絕期”,他日“醉裏挑燈看劍”……久遠的他們在唱頌著悲歡離合。合卷於案,我們靜心思考,我們也在用久遠的句子,唱著我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盡管調不同,卻有著相同的情懷;曲有異,卻說著相似的故事。這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一句詩“年年歲歲花相似”。
關鍵詞:唐宋詞;流行歌曲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01
記得在周國平先生的《宋人弦歌》裏這樣講到“宋詞是音樂的產兒,流行歌曲的歌詞。可惜的是,當年的曲譜均已失傳,在曆史的流傳中,宋詞早已脫離音樂,隻被當作文學來欣賞。”其實,我們回首一看,從我們接觸唐宋詞開始,我們都是以一種“鑒賞”的角度去學習,“唱”這個字,離我們有點遙遠。可是,可能也正因為它的失傳,才造就了我們今天音樂人的創造。所以在我的個人理解裏麵,我覺得唐宋詞和流行歌曲是一種“傳承”的關係。
唐宋詞,在當時就是一種提供給人歌唱,娛樂,包括各個方麵內容的一種曲子,相對於當下,就是那個時代的流行歌曲。而我們現在的“流行歌曲” 也叫 “大眾歌曲”,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受到普遍歡迎,並被廣泛傳唱的歌曲。時代的特色不同了,表現的形式也相應地發生了改變,那麼,流行也擁有一個發展的曆程,有唐宋詞的流行,發展到當今社會就有了我們朗朗上口的通俗歌曲,這是從流行趨勢上來說。而另一方麵,就是歌詞上的表現,我們現在的歌曲,有很多都鑲嵌這唐宋詞在其中,有些甚至就是給一首唐宋詞配上了曲調,變為了我們現在的流行歌曲,卻充滿了文學意蘊,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王菲唱的《但願人長久》,就是對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重現配曲配樂,不失詞的韻味,又有時代的特色,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傳承唐宋詞,在流行歌曲創作上,漸漸形成了一種時尚,一股風氣。在流行歌曲中,日漸形成一股中國風的潮流,在這個熱潮裏,我一直認為周傑倫是當代中國風的弄潮兒。聽他的《東風破》,品曲終人散的滄桑於淒涼;聽他的《發如雪》,歎梁山伯與祝英台般的悲苦愛情;而對我影響最深的,我想應該是《滿城盡帶黃金甲》劇終時,唱出的《菊花台》。雖然片名來自黃巢的詠菊花詩“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但曲裏並沒有體現這種英武豪氣,有的隻是如李清照式的?“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的悲傷蒼涼。歌詞裏沒有將原來的句子原封不動地拿過來,而是巧妙地不著痕跡地化用。記得前四句是這樣唱的“你的淚光柔弱中帶傷,慘白的月彎彎勾住過往。夜太漫長凝結成了霜,是誰在閣樓上冰冷地絕望。雨輕輕彈朱紅色的窗,我一生在紙上被風吹亂,夢在遠方化成一縷香,隨風飄散你的模樣。”這正是與李煜《相見歡》一詞有神似之處:“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這首曲裏麵,還包含了吳文英的詞《唐多令》等不同的唐宋詞。劇終時聽到“誰的江山,馬蹄聲狂亂。我一身的戎裝,呼嘯滄桑。”我的淚就開始靜靜地流,心中總是充滿了滄桑,就如我們鑒賞唐宋詞時的感覺,很容易被詞人的詞句感染,而這個情感的體現,在當今的流行音樂裏也得到了傳承。
還有很多相似的例子,如伊能靜唱的《念奴嬌》,摘取蘇軾的《念奴嬌》和白居易的《長恨歌》部分詩句詞句;羽·泉的《辛棄疾》借用了辛棄疾的《鷓鴣天》、《西江月》、《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五首詞來歌頌我們的偉大詞人;鄧麗君的《雨霖鈴》, 借用了柳永的《雨霖鈴》,唱出了曾經愛過、曾經離別過的情人們的心聲。
千年前的曲子,今天我們賦予了新的韻味,傳承了千年的文學氣息。所以唐宋詞傳承下來,演變成的流行歌曲有著一種“年年歲歲花相似”的感覺,盡管傳承者是“歲歲年年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