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曾國藩的官德(1 / 1)

曾國藩的官德

文化

作者:荊曉燕

有句俗話是這樣說的:做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景仰曾國藩的人確實很多,毛澤東就是其中一位。毛澤東生平服膺的人並不多,他認為“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但他對曾國藩卻評價極高,說:“愚於今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對曾國藩也是十分佩服,他床頭常放兩本書,一本是《聖經》,另外一本就是《曾文正公全集》。不光政治家崇拜曾國藩,學者也同樣如此,梁啟超有篇文章寫曾國藩的,題目就叫做《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評價絕對高。所以說,曾國藩身上一定有某種東西,是超越了階級、派別,超越了政治立場的,是有普遍意義的。仔細想來,曾國藩作為晚清中興名臣,身上確實體現出一些值得今人學習的官德,概言之,曰廉,曰公,曰謙,曰慎。

廉潔是為官第一要義。曾國藩立身廉潔,他曾說“做官以不愛錢為本”。要知道,曾國藩早期練湘軍、後期辦洋務運動,經他手的錢何止百萬之巨,果真能做到廉潔奉公嗎?事實的確如此。曾國藩生活節儉,一般一餐隻吃一菜,所以有“一品宰相”的雅號;在他身後,也並未留下多少遺產給子孫。有一次,他的小兒子曾紀鴻大病一場,連買藥的錢都不夠了,最後還是左宗棠聽說了這件事,慷慨解囊,送去一筆錢。曾國藩曾說“予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財為可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章明鑒臨,予不食言。”如此看來,曾公此言確是擲地有聲。

公,就是公私分明,處事公正、正直,堅持原則。曾國藩在宦海生涯中能做到公私分明,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對其師穆彰阿的態度。曾國藩初入官場能嶄露頭角、迅速升遷與穆彰阿的提攜是分不開的。但穆彰阿為人並無政治操守,結成穆黨,打擊清流。在這種情況下,曾國藩並沒有追隨穆彰阿,沒有運用手中的公權力作為謝恩的籌碼,而是在政治上和他劃清界限。但在私人關係上,曾國藩卻一生執弟子禮甚恭。特別是後來穆彰阿下台,眾叛親離,曾國藩卻一直和穆家保持親密的關係,甚至穆彰阿死後,曾國藩還對其子孫多有照顧。這正是公私分明的優秀品質。後來,曾國藩在他的家訓中探討過這件事,他說,在對待自己的一些“道不同不相為謀”的上級時,能做到六個字就行,就是“近其人,遠其事”,你可以和他保持良好的私人關係,但是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政治操守,不能因私廢公。

謙虛是一種氣度和胸懷,易經中的謙卦對此有很形象的闡釋。謙卦的卦象就是山在地下之象,也就是說有高山的巍峨,但卻不以高山自居,願意自降尊貴,處於大地之下,這樣的胸懷就叫做謙,曾國藩做到了這一點。他最初練湘軍,是既無權也無錢,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練成的湘軍,其戰鬥力卻大大超過國家的正規軍八旗和綠營,最終平定太平天國。成就這番事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曾國藩虛懷若穀、禮賢下士的作風和胸懷。他聽說彭玉麟是個人才,雖然此人沒有一官半職,但是曾國藩不惜降尊紆貴,三次去請,終於得到彭玉麟鼎力相助。曾國藩對自己的幕僚同樣也是如此,堅持每天早上和幕僚們一起吃早飯,大家暢所欲言,關係融洽。曾國藩這種禮賢下士的謙虛胸懷,使得幕僚裏人才濟濟。晚清有一句話叫“天下督撫,半出曾幕”,就是說督撫一級的官員,有一半出身於曾國藩的幕僚,可見其網羅人才之盛。所以曾國藩能成為晚清中興之臣,與他的謙和是分不開的。

慎獨也是曾國藩的可貴品質。關於慎獨,劉少奇曾經有過十分精辟的解讀,他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的中指出,一個具有高尚思想品德修養的共產黨員,“即使在他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也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曾國藩一生在慎獨上下足了功夫,他有兩個具體措施,一是記日記,在日記中深刻地剖析自己,他的日記就是一部東方的《懺悔錄》,其自我糾正、自我超越的魅力與毅力確實很讓人震撼。另一個舉措就是“靜”,每天抽出一段時間來靜坐,在身形安靜、思慮安定、胸襟安詳的時候來反省自己,在寧靜中過濾人生的是非。如此,則能常思己過,德行自然也是日日精進。

對於曾國藩,後人曾這樣評價:“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不知別人的評價能否得到他的認可,也許他最喜歡的還是他自己的那句“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淡得看不懂,濃得化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