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裝睡”是一種德性
文化
作者:郭霞
有一種書注定不是用來娛樂大眾的,正如有一些河流注定沒有名字,有一些人隻能張大嘴巴卻發不出聲音。論名氣,周濂遠遠不及自己的妻子,寫出《送你一顆子彈》和《民主的細節》等暢銷書的劉瑜。然而,在《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一書中,周濂用他哲學博士的思辨、睿智,向我們展示了他在零零碎碎的生活中所做的深刻思考。
在這本充滿了周濂個性化思考的書中,他與讀者就某些問題展開著探討,他談論政治,談論哲學,談論馬爾庫塞和維特根斯坦,但是,如果你認為這本書充滿了晦澀、艱深的哲學理論和“掉書袋”一般的學究氣息,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這本包含著作者周濂十年間對生活各個層麵感悟和認知的書,更像是一個清醒、機智的朋友與我們交換看法——對某件熱點事件、某部電影、某本書、某個人……
正如崔衛平女士對這本書的評價:“身為年輕的學院知識分子,周濂的寫作擁有一個飛翔的姿態:從概念的高處飛往地麵,飛往粗糙的世界,同時,他又從現實的溝壑飛往天空,飛往理想的所在。這是一本‘在路上’的書,我們共同經曆過的那些事情,在這裏已經變成一張張精神圖案。”
是的,這本書是從平庸、瑣碎甚至淺薄、俗氣的日常生活碎片中浮起的一束思想的光芒。思考,也隻有思考,能讓我們在被這庸常捆綁的生活中,在大眾文化日益走向“娛樂至死”的喧囂中,釋放出理性、冷靜的動人光芒。
魯迅曾經做過“鐵屋子”的比喻,許多年過去後,再回首觀望,在“鐵屋子”裏沉睡並非最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在消解理性、娛樂一切的狂歡中“裝睡”,不願意醒來。
“在一個普遍性倫理崩潰的時代裏,在一個絕對之善匱乏的社會中,你是選擇犬儒地活著,還是追求一種合乎德性的生活?”這是周濂在《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一書中,對每個人發出的疑問。
誠然,這是一個頗具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時代,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我不相信”的強迫症,不僅公權力跌入了“塔西倫陷阱”,不信任的對象已經不僅限於公權力,它可能是某個知名學者,某個微博上的大V,某個沿街乞討的婦女,某個不慎摔倒的老人。每當有些善舉發生,質疑之聲也會接踵而至:雅安地震後女主播穿婚紗走上街頭采訪,被罵“矯情”、“炒作”;某明星第一時間捐款,被人說成“沽名釣譽”。
屢屢發生的事例又在無情地驗證著這些質疑,並將整個社會推入到“失敗主義”和“犬儒意識”的並發症中去,越來越多的人用更加昏暗的眼神去審視世界、懷疑世界,也有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或者懶於用客觀、冷靜去理性地思考這個時代光怪陸離的表象下的真實。
盡管如此,周濂也在這本書的序言中不無理想主義地寫道:“我當然明白製度的穩定性要遠甚於人格的穩定性,但另一方麵,我同樣認為每個人的自我改善是改善這個世界的必由之路。”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像周濂一樣,做一個“偷偷摸摸的樂觀者”,追求一種合乎德性的生活。
至於,這種“德性”是什麼,在哪裏,作者並不在喋喋不休說教讀者方麵下一絲功夫,當我們讀完一篇篇小文,掩卷思索片刻,卻不難發現“德性”就在那些看似瑣碎,卻值得我們認真對待的事情中。“不裝睡”是一種勇敢麵對,是一種清醒,是不願被非理性的狂歡和喧囂所裹挾。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缺少的不是精神的狂歡,而是從內而外的愉悅;缺少的不是解構和玩世不恭,而是“願意從沉睡中醒來”的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