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娛樂之王
文化
“它們置身於‘被VC綁架的商業世界’之外,奉行強大而自成一統的生存邏輯。它們是反周期生存的樣板,猶如沙漠中行走的駱駝,持久、緩慢、穩健。昔日狂飆的悍馬被遠遠甩在身後。”這是《創業家》雜誌2009年給予駱駝公司的定義。而被外界描述為勤勉隱忍的王長田似乎也在栩栩如生地詮釋著這一定義:1999年創業,苦熬13年於2011年登陸創業板,王也以41億元的身家成為民營電視製作領域的第一富豪;他自詡的是自己創業十餘年間沒有進行過一次融資。
而讓王長田揚眉吐氣的實則是一年多後的《泰囧》,一部被冠為各種“史上之最”稱號的華語影片。讓王更加春風得意的則是2013年4月26日上映的《致青春》,上映首日,光線股價就漲了7.61%,較半個月前累計上漲了48.74%,5月2日光線股價更是飆至28.65元,市值衝破140億元,達到145.07億元。雖隻是賬麵上的數字,但相對於華誼兄弟的23.35元股價和141.22億元市值,王長田也許會為能超越競爭對手長舒一口氣。
假如時間回溯至4年前的2009年,王長田可能“胸中塊壘酒難澆”,因為自己從2006年開始涉足電影,一路平穩,卻沒有一部被人所稱道的佳作,“從前光線最弱的就是這一點,我拿不出一個代表作來。”而因公司估值分歧,王長田的融資計劃也泡湯。那時的王中軍、王中磊兄弟則是洋洋自得,公司成功登陸創業板,旗下更是籠絡了諸如馮小剛、張紀中、鄧超、馮紹峰、李冰冰、吳彥祖、姚晨等一大票著名藝人。他們出品的影片票房也是一路飄紅:《風聲》突破2億元,《全城熱戀》突破億元,《唐山大地震》高達6.6億元,《非誠勿擾2》也達到了5億元。當時有報道將王中軍和王長田放在一起比較,問誰是娛樂之王,當時的答案顯而易見。
然而僅僅三年,王長田就扳回了一局。2012年11月29日華誼兄弟投資2億元的馮小剛力作《一九四二》登陸大銀幕,不過在《少年派》和《泰囧》夾擊下,《一九四二》表現慘淡,也成為馮小剛近年來票房表現最差的一次。華誼兄弟股價11月30日、12月3日連續暴跌9.9%、6.02%,兩日市值蒸發13億元。而自此之後,昔日狂飆的“悍馬”華誼兄弟也被“駱駝”光線傳媒在業績增長和股市表現上遠遠甩在身後。2012年華誼兄弟總收入13.8億元,淨利潤2.4億元。而光線傳媒2012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0.3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48.13%,淨利潤3.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76.47%。目前,“誰是娛樂之王”這一問題看來也將會有另一種答案。
對待資本,王中軍主動,王長田被動
在影視娛樂業裏,許多公司背後的“金主”是地產商。華誼兄弟、派格、麥田的大股東都是太合地產,中博傳媒的靠山是馮侖。“玩票”性質的投資決定地產商們不會在這個高風險的市場上投入過多。
王中軍急於突破業務瓶頸。如何通過華誼兄弟在電影業已經建立的品牌優勢來收購擴張,特別是進入電視劇、音樂等未曾涉足的領域?“白白建立了半天品牌,你不用就有點可惜。”但是他手裏沒有足夠的資本,太合也不是他理想的股東。
跟其它娛樂公司的老總不同,王中軍一向喜歡與娛樂圈外的企業家打交道。他頻繁參加各種企業家聚會,其中每一位都是潛在的資金來源。
王中軍先以7500萬元、溢價3倍回購太合集團手中45%的股份。接著,有著李嘉誠背景的TOM集團以500萬美元現金和500萬美元可轉債的投入成為華誼兄弟的戰略投資者,持股27%。同時,擔任華誼兄弟財務顧問的汪潮湧也以旗下信中利的名義投資75萬美元,獲得3%的股份。王中軍及其家族在公司中的股份上升到了70%。
其實,光線是風險投資眼中的“金礦”。在民營電視製作業,光線一家的收入就超過排名其後5家公司的總和。它擁有9檔節目和1份周報,每日製作量超過6小時,節目在全國近300個電視頻道播放。
像國內很多白手起家打下江山的創業家一樣,當“資本家”前來叩門的時候,王長田的心理有些複雜。
“一方麵我們沒那麼缺錢,還有當時在想,我拿了錢到底幹嗎?沒有什麼公司值得收購,或者你收購完之後它麵臨的狀況跟你是一樣的。你去做其他的業務,比如電影、電視劇,時機是不是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