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付費牆”是紙媒的未來嗎(1 / 1)

“付費牆”是紙媒的未來嗎

專欄

作者:盧偉

紙媒的數字化改造要花多少錢?能帶來多少錢?就盈利的前景來說,起碼就國內的紙媒來看,這些數字計劃能否得到回報還遠未明晰。

《經濟學人》是一份享有世界聲譽的政經雜誌,在全世界的發行量超過150萬份。如果你現在登錄它的網站,能夠免費看三篇文章,然後網站會彈出一個表格,建議你注冊為他們雜誌的會員,注冊以後每周能免費看六篇文章。看完六篇以後,剩下的文章就打不開了,你撞上了“付費牆”(Paywall)。想穿過這道牆看剩下的文章?請付210美元的年費。

自打2011年《紐約時報》率先在網站上采用“付費牆”的收費模式以來,這一新興的電子報刊收費模式近年來迅速地占領了歐美主流報刊的網站,並且擴散到了包括我國在內的諸多國家。除了前麵提到的《經濟學人》與《紐約時報》,默多克新聞集團旗下的《泰晤士報》、《華爾街日報》,以及《洛杉磯時報》、《芝加哥太陽時報》等數百家美國報紙,乃至我國的《人民日報》,都設立了“付費牆”。

從各家報紙的運作來看,“付費牆”的設置方式有很多,或是設定一定的免費文章數量,超過這個數量以後要付費;或是全部內容隻有收費才能看到,免費內容等過些天才上線;或是文章前幾頁免費,看完整版要收費;或是當天報紙免費,查看往日報紙收費,等等。不管收費模式如何,有一點可以確認,那就是“付費牆”作為過去幾年紙媒應對互聯網浪潮衝擊最為重要的一個創新亮點,已經成為全世界紙媒增加收入、延緩衰敗的一條重要途徑,也被很多報紙看做是走出困境的不二法門。

那麼,“付費牆”能代表紙媒的未來嗎?從國外紙媒的實踐來看,有一些做得還不錯。《華爾街日報》的數據表明,其各種數字閱讀平台上的付費訂閱用戶已經超過了50多萬人。《紐約時報》設置付費牆以後,用戶在出現短暫時間的下降以後正在逐步回升,近幾個季度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2012年的訂閱收入首次超過廣告收入,其中“付費牆”貢獻了12%。與紙版比起來,數字版的印刷與發行成本為零,因而付費牆獲得的收入幾乎都可以計入利潤。當然,也不都是好消息。擁有超過300家報紙的英國某報業集團,給旗下6個新聞網站看3個月新聞設置的付費牆門檻隻有5英鎊,但這幾家網站幾乎流失了所有讀者,願意付錢的隻有區區幾十人。

可見,並不是所有紙媒都可以在網站上設置一道“付費牆”,然後坐等著數錢。能夠掙到錢的紙媒大概有兩類。一是《紐約時報》這類的百年老店,擁有多年積累起來的聲譽和口碑,訂戶眾多且忠誠度較高,獨家和特色新聞也有不少,新聞專業性毋庸置疑。二是《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這類的專業報紙,其財經專業內容即便在信息時代也是有價值的稀缺資源,即便是設置了“付費牆”,其特定的讀者群也認為值得掏錢購買。

國內的情況也一樣,專業報刊的網絡收費是做得最成功的。筆者就花了每年99元的價格購買了某財經周刊的iPad版,在無法免費閱讀網絡版的情況下,相較於每年三四百元的紙版訂閱價,筆者還覺得賺了。

再有一點,就是一些黨報采取的模式,當天報紙免費,但對曆史過往報紙收費,當期報紙電子版不容易賣錢,但曆史報紙具有文獻價值,檢索查詢要付費,雖然有需求的用戶不一定多,但還是能夠貢獻一筆收入。所以說,盡管“付費牆”是一種新模式,但說到底還是內容為王。隻有那些專業、獨家、稀缺、有特色、有品質的新聞資訊才能賣到錢,一搜到處都是的同質化新聞,基本上沒有換錢的份兒。

當然,即便是有價值的信息,經過一番包裝後也能賣出更好的價錢。經過多年互聯網浪潮的洗禮,紙媒現在已經懂得,實現網絡化決不僅僅是把紙張搬到互聯網或是讓記者開個博客、寫個微博那麼簡單,對用戶進行大數據分析,把報紙搬上雲端,加上二維碼、視頻和語音,會使報紙變得更好看,也能吸引更多讀者。問題的關鍵是這些數字化改造要花多少錢,以及能否帶來更多的錢。就盈利的前景來說,起碼就國內的紙媒來看,這些數字計劃能否得到回報還遠未明晰。

(作者為大眾日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