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李逵”遇“李鬼”
新聞觀察
作者:司念偉
最近讀報,翻開同一天的本地日報和都市報,兩則如出一轍的新聞讓人疑惑頓生。這兩則新聞都刊登在熱線新聞版,都是以讀者來電的形式,再附上記者調查。日報的標題是“特供×酒隻要110元?”來電人劉先生稱姨侄送他一瓶酒;都市報的標題是“110元買回特供×酒?”來電人張先生稱侄子送他一瓶酒。再細看正文,除了有個別刪減內容外,其餘幾乎一字不差。最大的區別是,兩則報道署名各不相同。兩則新聞,哪個是李逵,哪個是李鬼,讓讀者摸不著頭腦。
見過太多“不期而遇”的,卻沒想到這樣的情況也會出現在同一天的黨報及其子報上。難道本市劉先生、張先生都收到了侄子送的特供酒?如此巧合之事,讓人感到蹊蹺。筆者上網一查,原來,鋪天蓋地的110元特供×酒,剛剛被某地媒體曝光。如此看來,本地“不願透露姓名”的先生們,隻不過是記者利用網絡複製新聞的設想而已。
長期以來,一些地方媒體記者總是擅長“移花接木”,把網絡奉為信息源,而不願意躬身下基層開展調查研究;有的采取“拿來主義”,把其他媒體刊登的報道換個地名,便放到自家媒體上;有的幹脆直接從互聯網上複製粘貼,再略加“改頭換麵”,一篇本地新聞“新鮮出爐”。新聞“李逵”不斷遇到新聞“李鬼”,暴露出一些記者浮躁的從業心態,這種自欺欺人的不良作風,最終帶來的必將是道德底線的失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