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重構的碎片信息蘊藏財富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地震,Twitter在當日14時35分發布這一震撼性的消息,其信息傳播速度超越所有傳統媒體,Twitter在之後許多世界性新聞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以至於CNN、BBC也不得不在Twitter上注冊賬號。
2010年11月15日,上海發生了膠州路公寓火災,起火不到5分鍾,網友“蔡強尼”通過手機在14∶20發布信息並配發自拍照片:“隔壁的隔壁失火了!我已經先報警了!”傳統媒體也不得不借力微博。即使是再龐大的新聞媒體,也不可能像Twitter、微博一樣擁有這麼多“記者”,社會化媒體讓“人人皆為記者”成為可能。
微博上的信息是碎片化的,它適應了人們意見、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多樣化的社會環境,但這些碎片化的信息能夠以各種維度被組織和重構,組織的方式非常自由,且可以重複利用,比如微博的“轉發”功能,就是把別人的信息碎片重組到自己的時間線中。傳統媒體與其官方微博的結合,可以最大化地重構碎片化信息並挖掘其蘊藏的財富。
一方麵,傳統媒體可以在官方微博“聚合”內容,形成新的報道主題,編輯、記者還可以進行選題的預測和集納。比如《南方周末》的“微觀中國”欄目,就是將微博中有價值的碎片信息進行加工梳理,製作成專欄;再如《新周刊》2010年6月1日的封麵專題為《寫給殘酷世界的100條微博》,在這期雜誌推出前,其官方微博以話題的方式發起征集活動,搜集博友對殘酷世界的看法並發表。另一方麵,當傳統媒體把重大話題發布在官方微博的時候,會激起讀者的極大反響,即新聞“擴散”,此外,記者在采訪中的動態消息、即時見聞和零星感受也能第一時間進入微博。因此,傳統媒體和其官方微博之間產生一種互動、雙向的新聞生產模式。運營官方微博,重要的是激發用戶參與官方微博內容的生產,並將互動內容落實到傳統媒體的版麵上。總之,線上線下的活動使包括選題、采訪、寫作、編輯在內的采編過程和傳播過程都可以讓用戶參與意見和反饋信息,與之深度融合。
目前,對傳統媒體來說,區分公共價值的高質量新聞和微博議程驅動的新聞已成為一個日益複雜的任務。微博為大眾媒體設置議程,往往通過紙媒官方微博、意見領袖來實現,通過其二次傳播,微博的覆蓋率和影響力會以幾何級數的方式激增,官方微博在傳播信息的同時進行新聞線索的收集。傳統媒體官方微博已內嵌到新聞生產環節中,並成為其中的重要一環。新聞生產已從傳統的專業化生產過渡到社會化大生產的階段,促使組織化的新聞生產逐漸“去中心化”。
傳統媒體推出官方微博,隻是傳統媒體在新媒體衝擊麵前階段性上演的“變形記”。向移動終端遷移,在iOS和Android平台開發新聞客戶端;還可以搭上微信,選擇新傳播渠道和載體;抑或像《紐約時報》一樣啟動“付費牆”,通過收費閱讀提高發行收入;還可以像《經濟學人》那樣通過深耕用戶數據,成為專業的智庫型媒體……毫無疑問,傳統媒體將在數字化轉型之路上繼續探索和前行。
注釋:
①Chaffee, S. H., & Frank, S. How Americans Get Political Information: Print versus Broadcast News.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546(1996), pp.48-58
②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3年1月
③陸小華:《新媒體化融合與傳統媒體的選擇》[J],《夢工場觀察》,2012年6月第1輯
④人民網輿情監測室:《2012年新浪媒體微博報告》,2013年1月
(作者為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