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砸”出來的品牌(1 / 2)

1985年8月的一天,一位滿臉不高興的顧客來到青島電冰箱總廠,抱怨說他買的是一台劣質冰箱。這在當時可不是一件小事,因為隻有少數城市市民才能擁有這種奢侈品。擔任該廠廠長不到一年、年僅36歲的張瑞敏親自接待了這位顧客,張瑞敏答應讓這位顧客到倉庫裏重新挑選一台。這位顧客在倉庫裏看了幾十台冰箱,挑來挑去都有毛病,最後終於選中一台拉走,說是基本滿意了。張瑞敏眼睜睜地看著這位顧客挑選冰箱的整個過程,心裏很不是滋味:為什麼我們的冰箱質量這麼差?沒有質量,品牌何以立足?他到倉庫裏把所有冰箱重新檢查一遍。當時倉庫裏大概有400台電冰箱,但張瑞敏竟然從中找出了76台不能投放市場的冰箱。

張瑞敏把這些不合格產品挑出來放在倉庫前的空地上,然後把全廠600名職工召集起來,當眾下令用大錘砸掉這些劣質產品。工人們猶豫了,但張瑞敏毫不動搖。他說:“如果我們把76台不合格冰箱賣出去,就是自砸飯碗!”不一會,倉庫前的空地上留下了一堆廢鐵。

後來,海爾集團的中層管理人員回憶這件事說:當時大家感到非常可惜,甚至把張瑞敏視為“敗家子”。但事實證明,砸掉了不合格的冰箱,換來了企業的聲譽和品牌形象。從這件事中全廠職工悟出了一個簡單又深刻的道理: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在這種信念和追求中,終於誕生了一個舉世矚目的品牌——海爾。

質量是企業唯一不能妥協的經營理念,沒有質量,企業的一切經營將成為負數。“質量是基石,品牌是靈魂”,對於一個要做品牌的企業來說,質量尤為重要。一個連質量都做不好的企業,談何去做品牌?就像蓋房子一樣,基礎都沒有打牢,怎麼能蓋高樓大廈呢?質量做得不好,基礎打得不牢,要做品牌那隻能是空中樓閣,總有一天會坍塌的。海爾從“砸冰箱”事件開始,對質量的重要性就有了深刻的認識。等到“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這一基本質量原則在國內生產企業樹立起來的時候,海爾已經將質量管理提升到了服務領域。待人們也開始認識到銷售產品就是銷售服務的時候,海爾又對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永遠要滿足用戶的需求,永遠使用戶滿意,提出為用戶創造需求,滿足用戶潛在的需求”。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求發展的經營方針,讓注重質量管理的海爾一次次站在了市場的最前沿。海爾通過對自身質量管理的提升得到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為企業占據了市場的製高點。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說,質量管理也是生產力!

質量管理本身並不創造生產力。其重要性在於,企業有了完善高質的質量管理體係,就能夠保證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高質量的產品是獲得消費者信任的基礎,從而能夠贏得較大的市場份額。穩定擴大的市場份額反過來又為企業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質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企業經營管理提升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了完善的質量管理體係,企業的各方麵內在素質要求都會做自我提高,使企業具有更好的市場競爭力。

質量管理也是生產力,是國內外企業經營管理實踐的總結。注重產品質量的德國與日本,就是憑借嚴謹的質量意識與精細的質量優勢,贏得了市場與消費者,贏得了製造業強國的榮譽。另一方麵,質量管理也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供了技術支持和意識支持。成本永遠是企業間競爭的法寶。質量和成本是相存相依的。質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成本管理就有了更堅實的基礎。沒有質量管理,資源的節約隻是空談。我們的鄰國日本就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隻有靠成本優勢和質量優勢獲得競爭力。壓力產生動力,日本許多企業通過嚴抓質量控製,降低成本,才生產出了質優價廉的產品,一舉擺脫了二戰戰敗的影響,在短短二十多年時間裏使日本達到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