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對形勢的分析很是中肯。劉邦聽後高興極了,握著韓信的手說:“蕭何言得韓信方能得天下,果然是!果然是!”他覺得與韓信相見恨晚,決定立即照著韓信的話,東進去和項羽爭天下。
韓信一直擺脫不了大材小用的命運,項羽用他,但是隻讓他做個郞中的小官,劉邦用他,也隻是讓他做個管糧倉的小官,弄得韓信始終不得誌,苦悶沒有出路,不得已,才逃走了。我們說一口大得能裝下一頭牛的鍋,肯定裝得下一隻雞,話雖這樣說,但是如果任由一口裝得下一頭牛的鍋去煮一隻雞,是不是人才浪費呢?所以,小材大用出問題,大材小用如果一直不能得到改變,問題就更大了。
用才的目的是什麼?目的就是讓人才發揮出他應該發揮出的才幹來,必須給予人才與他的才幹相當的職權和頭銜,才能讓人才“活”起來!這個樸素的道理往往是用人中最容易失誤的環節,用人者隻知道將人才得到手,卻不知道知人善任,毫不客氣地說,隻有知人善任,將人才配置在合適的位置,用人者才算盡到了責任,才算對人才對大局有了一個交代。不然,草草了事,該給予重職的不給予,擔不起重職的偏偏相中,本末倒置、黑白顛倒,則會造成人浮於事、按資排輩的低效率人事結構,日積月累,真正的人才永遠得不到施展抱負的機會,個個都起了另謀高就的念頭,這樣的兆頭是人才流失的危機信號。蕭何尚且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連夜騎馬終於把韓信追回來,現實生活中,倘若一味地熟視無睹,任由事態惡化,則恐怕發動多少蕭何,韓信也追不回來了!
知人之智,知人之能,知人之力
古人雲:“用才之道在於知人善任”。這句話概括了識人、用人的要點。領導者的職責是讓員工各盡所能,各負其責,保證公司的正常運轉。因此,領導者要學會知人善任,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綜觀曆朝曆代,凡不能知人善任者都付出了血的代價。趙王因用了趙括而亡國,諸葛亮因用了馬謖而前功盡棄;反之,凡能知人善任者都成功了。劉邦用韓信擊敗了強敵,掃平了天下;唐太宗用魏征,才使國泰民安,政通人和。
知人善任,古今有之。“伯樂相馬”的故事膾炙人口,劉備三顧茅廬的典故千古傳誦。唐王李世民認為:有德有才為君子,有德無才是庸人,有才無德為小人。其用人之道是:有君子用君子,無君子用庸人,寧用庸人勿用小人。由於其知人善任,才開創了貞觀盛世。
當今,作為一名優秀的領導者怎樣才能做到知人善任呢?首先要全麵、深入、細致地了解員工的各自特點,從實際工作中發現他們的長處和短處,從而為更好地任用他們掌握第一手資料。其次要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把各類人才放在最合適的崗位上,完全發揮他們的特長和優勢,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好鋼用在刀刃上”。這樣才能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領導者不必勞神苦思、事必躬親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知人善任是每個公司領導者應具備的品質和修養。古人雲:“上君用人之智,中君用人之力,下君用己之力。”然而,綜觀中國的公司,真正善於“用人之智”,即充分調動方方麵麵公司人才的聰明才智和工作熱情,從而獲得成功的事例並不多見。究其根源,還是在“識人”觀念上存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