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對市場有靈敏的反應(1 / 2)

沒有悟性的管理者,反應就不夠靈敏,很難把自己的公司辦得“火”起來。因此,辦好公司,要有一個“靈”

字,靈活的策略、靈活的營銷,都是必需的。

世界上許多事物都會隱含著一些決定未來的玄機,經營也是如此。在經營實踐之始,如果能對市場走向保持一種悟性,培養一種靈動的觸覺,就可以更好地解析市場。這悟性和觸覺實際上也是一種必要的素質準備。

打個比方來說,運行的市場如同一列不停奔馳的列車,而每一個打算搭乘這列火車的人,要想順利地攀上它,就要提前活動筋骨,非要從精神到身體上做一些必要的準備不可,還要在列車到來之前先行起跑,以確保列車從身邊飛馳時能順勢攀援而上。而事先對市場的調查、了解和預測也是準備工作的題中之意。

社會上的任何一種潮流或者趨勢,都是一些由過去很細微因素積累而成的,例如今日電腦的應用就不是一朝一夕、一夜間才爆發的革命。我們所見到的一些現象往往是未來的一個大趨勢。人們若能確切地預測到未來,就能有方法去按照未來市場的需求,做好思想準備和物資準備,等待時機成熟,就能抓住機遇,成功地闖入商海,揚帆遠航。

由於人們的思想觀念不同,對未來和現在的觀察也有所不同。有些人憑著其過去的經驗,有對事物仔細入微的洞悉;而有些人則對未來完全是茫然的,他們經常會對商機視而不見,不知不覺錯失了很多機會。所以形成一些公司能持久把握市場優勢,而大部分公司被川流不息、變動不止的潮流淘汰。因此,培養自己的市場觸覺,掌握先機,就能在商場中獲勝。

一般來說,市場預測必須配合公司內現有的情況。

生意人必須要從未來市場的角度,來觀察公司內的現有資源,才能在其間尋求達成目標的方案。

既定未來理想的公司經營能力,是不斷創新的力量。

公司能因環境而設定目標是生意人本身必須具有的先見之明。若老板固執守舊,沉湎於過去的成績,那就沒有發展前途,沒有遠大的未來。做生意應以公司環境為導向,因為公司外部環境的改變,一定會使其受到影響。

變化也表示了機會,若老板能抓住此變化的機會,就可能是成功的契機;若漠視了變化,公司就會失卻靈活性,喪失商機,以致在新時代中被逐漸淘汰。

公司若要仔細捕捉市場變化契機,應先盡可能充分地搜集市場資料,並作為市場預測之用,要建立好一個公司的銷售預測。一個完整的信息來源,對資料的分析是很重要的,有了這一努力,才算在經商中初步地沾了一些商海的泡沫。

假若先前經過商,你就有可能拿著已經過期的資料來預測市場,然而你必須重新來,要在日新月異的市場弄潮,你的資料必須最新,甚至要走在市場之前。假如你計劃開發的產品已在市場上成為趨勢,那就根本無需搜集資料,因為已經遲了一步。

搜集回來的資料,隻是一些現象和數據。如不加以分析,就是一堆沒有用的東西。老板麵對細微的事物所帶來的微小轉變,不要嫌它細小而掉以輕心,當轉變成了大趨勢,公司就可能失去機會。所以企業家應客觀冷靜地去感受信息的影響力。書本雖可以教人做事,但做生意必須因時、因地、因事製宜,將理論知識和市場的現實情況結合起來,才能正確做出判斷和分析。

如果你發覺有幾項生意很有潛力,就要在預測未來以後,考慮一下自己的現有資源是否足以應付趨勢帶來的機會?現時的人力物力是否足以應付新計劃?現時公司的科技水平是否足以滿足市場新需求?發展計劃所需的資金要多少?若資金不足,有沒有辦法向外舉債而獲取資金?公司做市場預測之時,即使找到不錯的賺錢門徑,但本身的實力如果不足以完成計劃,公司就無法把適應未來的方案加以實施。所以,考核自己的實力,應從各個方麵進行考察並做好準備,使自己的計劃成為可行性方案。

對市場未來趨勢的預測,有賴於自身的經驗和判斷力,或多或少總會帶有風險,而有效的信息情報可將風險降至最低。自以為懂而盲目樂觀,一廂情願地以為某行業大有可為而不加以研究分析,或不顧自己實力去做,就真正具有風險。也就是說,在預測市場之前,首先要備有完善的、充分的、準確的資料,在此基礎上留心細辨,抓住其中隱含的有潛力的信息,確定自己的經營項目和經營方向,進而確定服務形式或產品;然後還要量力而行,根據自身的能力——包括技術水平、資金儲備、人力等因素而綜合加以抉擇。

風險並不可怕,任何時候都不是沒有風險,等著天上掉下餡餅來是傻瓜的行為。有了一半以上的把握,那風險就值得冒一下。對商機的把握,也就是看一個老板的悟性了。

要辦好公司,新管理人必須要盯住市場的一舉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