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身處不同的情況,這種情況對人的製約性很大。善於辦事的人,必須打破死板,學會適應情況,以求穩中求勝。
叔孫通最初穿雅潔的儒士服裝去見漢王劉邦,沒想到漢王十分厭惡他這種打扮。於是叔孫通立即更換了服裝,穿著短衣,渾身上下是楚國的打扮。漢王見了大喜。
當時叔孫通教一百多個弟子,他不講別的,隻講舊時強盜、俠客、壯士怎麼升官發財的故事。儒生們都紛紛抱怨。叔孫通聽到後說:“你們發什麼牢騷,你們難道能打仗嗎?你們等著看我的吧,不要著急。”
劉邦一夥,過去都是一些縣鄉小吏或販夫走卒,劉邦就是一個小亭長,他最得意的三大“人傑”,蕭何是一個縣吏,韓信是一個遊民,隻有張良一人是貴族子弟,他手下的那些將軍,大多是一些屠夫、吹鼓手之類的市井人物。因此,漢朝初建時,沒什麼規矩,群臣相聚,飲酒爭功,狂呼亂叫,拔劍擊柱,混亂不堪。
於是,叔孫通雜采古禮和秦製,製定了以簡易為特征的漢代禮儀,並建議劉邦采用。劉邦擔心地問道:“這容易執行嗎?”並要求叔孫通把他的學生們叫來演示了一遍。叔孫通那套禮儀,大體上就是由一個傳令官喊一下,再由一個司令官引導一下,排列時分個文武,排個先後。至於穿什麼衣,步子怎麼走,手怎麼放,幾跪幾叩頭之類就沒那麼複雜了。劉邦一看,十分滿意。後來文武百官上朝,就照此行禮,雖然簡單,但也搞得一個個誠惶誠恐,讓劉邦飽嚐做皇帝的味道。
叔孫通是儒生,而儒家在禮儀方麵的講究是非常之多的,有所謂“禮儀三千,威儀八百”之說,要學會這些東西,沒有幾年,十幾年功夫,根本就不可能。叔孫通根據形勢的變化,改變自己的行為,改革教學內容,並製定新的禮儀,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聰明人。
類似的事例說明,依據客觀條件變化,利用思維的靈活性,可以適應各種不同的情況,反之,也就成了人們常說的“腐儒”了。
凡循規矩者,辦事皆不成。為什麼呢?因為這種人腦子缺乏變通的意識。
有這樣一個曆史故事:戰國時代,有施氏與孟氏兩家鄰居。施氏家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學文,一個兒子學武。學文的兒子去遊說魯國的國君,闡明了以仁道治國的道理,魯國國君重用了他。那個學武的兒子去了楚國,那時楚國正與外邦作戰,見他武藝高強,有勇有謀,就提升他為軍官。施氏也因兩個兒子顯貴,滿門榮耀。
施氏的鄰居孟氏也有兩個兒子長大成人了。這兩個兒子也是一個學文,一個學武。孟氏看見施氏的兩個兒子都成才,就向施氏討教。施氏向他說明了兩個兒子的經曆。
孟氏回家以後,也向兩個兒子傳授機宜。於是,他那個學文的兒子就去了秦國,秦王當時正準備吞並各諸侯,對文道一點也聽不進去,反而認為這是阻礙他的大業,就將這兒子砍掉了一隻腳,逐出秦國。他學武的兒子到了趙國,趙國因為連年征戰,民匱國乏,已經厭煩了戰爭,這個兒子的尚武精神引起了趙君的厭煩,砍掉了他的一隻胳膊,也逐出了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