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事是一種靈活的戰術。所謂心眼活絡,就是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需要,隨時調整自己的思維定勢,隨時把握住機會。在辦事的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才能把事情辦好,甚至把一些難辦的事情辦成。
你不可能是“諸葛亮”,事事都能掐會算。及時地根據此時此地和彼時彼地情況的變化,來審視和調節自己,適時地采取相應的變通措施,才可能避免或減少失敗。事變我變,人變我變,不把希望盯在某一點上。成功的可能性變小了,就全力爭取,奮勇拚搏。
南懷瑾先生經常說:“曆史上的偉人,第一等智慧的領導者,曉得下一步是怎麼變,便領導大家跟著變,永遠站在變的前頭;第二等人是應變,你變我也變,跟著變;第三等人是人家變了以後,他還站在原地不動,人家走過去了他在後邊罵:‘格老子你變得那麼快,我還沒有準備你就先變了!’三字經六字經都出口啦,像搭公共汽車一樣,罵了半天,公共汽車已經開到中途啦,他還在罵。這一類的人到處都是,競選失敗了,做生意失敗了,都是這樣,一直在罵別人。所以大家都要做第一等人。知道怎麼變,等它變到了,你已經在那裏等著了。”
人們常說“祝你心想事成,萬事如意”等等,當然是一種美好的祝願。作為當事者本人,一旦行動起來,就不能不從多方麵考慮去巧妙變化,使自己處於正常行為和正常競爭的心理狀態。這樣,你就少了一分失敗的危險,而多了一分成功的希望!
人們在辦事時,都希望自己所想或所做的事獲得成功,但客觀現實又往往不遂人願。有的事成功了,有的事沒有成功;有的事一定意義上或部分地成功了,有的事卻完全辦糟了。事情成功了,固然令人興奮;事情沒有成功或辦糟了,自然也叫人懊惱。尤其是求人辦事前寄予的成功“期望值”越大,而一旦事情沒有成功或辦錯之後,其失落感就越強,心理上越得不到平衡,由此內心的痛苦越強烈。這種狀態,勢必影響工作,妨礙身心健康,貽害無窮。因此,在辦事之前,要先權衡一下彼此的分量。
古代兵家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你對自己都沒有一個正確的、客觀的認識,連自己的肚裏有多少水都不清楚,盲目地瞎撞,就不可能獲得大的成功。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我們要想把事情辦好,辦得順利,隻有學會掌握對方的個性特征,才能調動我們的人生經驗,為辦好事情提供可靠的後勤保障。
無論是結交他人,還是求人辦事,都有成功與不成功兩種可能。辦事情隻想到成功,而不想到失敗,似乎是不客觀、不現實的態度。我們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有兩手準備,胸有成竹,不因事情順利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也不因事情受挫而悲觀失望、牢騷滿腹。
辦事離不開眼力,或者說,離開不眼睛的作用。真正善於辦事的人,都知道必須睜大眼睛,認識周圍的一切,以此獲得做人的豐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