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田健次
讓孩子對自己所說的話負責,並不僅僅關乎孩子的責任感,更多的是糾正溝通方式,讓孩子明白,使性子、說氣話,並不能達成目的。
全家人約好周末去公園,快到周末時,女兒因為一點小事鬧了脾氣,便說“我不去了,你們三個人去好了。”到了周末,她卻開始興衝衝地做各種出門的準備,我問她:“你不是說不去了嗎?”她有點不高興地說:“我當然要去!”女兒愛使性子不是一天兩天了,而研究調查也表明90%的孩子都或多或少有這樣的任性表現,父母究竟該怎麼應對呢?對於孩子愛使性子,家長或許會認定是性格使然,實際上,這隻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形成的“行為習慣”。麵對這種行為習慣,家長一旦處理不當,會誤導孩子的溝通方式。
我知道,當女兒說不想去時,隻是想讓父母知道她不高興了。但沒有比這更好的溝通方式表達不滿嗎?當然不是。在這個時候,為了糾正孩子的行為,父母絕不能姑息。因為一旦發現使性子可以達成目的,孩子便會逐漸喪失與人打交道的分寸,無法樹立與人交往時該有的合理界限。
7到14歲,正是孩子自我意識定性的關鍵。父母不能將“糖塊”與“棍棒”一起用,而應該是“有糖塊”和“沒有糖塊”來區別對待。假設孩子用使性子的方式表達情緒,媽媽不能像孩子一樣也立馬“使性子”——“好,你不去算了。”而要用溫和的語氣問孩子:“你確定了,是嗎?”如果孩子立刻道歉說:“啊,媽媽,對不起,不是這樣的”,便可以原諒孩子,不過這僅限於孩子馬上道歉的情形。
如果孩子繼續使性子,滿臉不高興地說:“對,我不去。”這說明孩子認定父母已在自己的掌控範圍之內了,遇到這種情況,有的媽媽可能會對孩子連哄帶勸,其實,這時應該讓孩子知道“耍脾氣也沒有用”,大人要平靜地對孩子說:“那你就一個人待在家裏吧!”當這樣實施後,孩子自然會注意自己的言行,改掉使性子、說氣話的壞習慣。
最不可取的做法是,當天快要出門時,孩子道歉說:“媽媽對不起,我還是決定和大家一起去!”而媽媽竟然答應了孩子的請求,這種處理方式就表明父母已經輸給了孩子。然而處理這一問題的關鍵正在於,要讓孩子真正體會到這種痛苦的經曆——不是要對孩子進行體罰的意思,而是要讓孩子體會到單單隻有自己沒去的失落感,要讓孩子知道鬧脾氣必然有所失。
父母隻需要讓孩子知道,是因為他說的話才使他失去了和大家一起外出的機會,即是輸掉“糖果”。
如果一次經曆就讓孩子產生改變是比較理想化的,但現實中的育兒並沒有這麼簡單,當這樣的情形再次發生時,媽媽隻需要漫不經心地說一句:“這樣啊,那好吧。”就會讓孩子感到事情不妙,即使媽媽不去催促與指導,孩子也會主動反省。
有時,孩子也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會鬧脾氣,其實即便是成年人,也會控製不住說一些過分的話。但是,如果不讓孩子從小學會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他會誤以為“就算使性子也不會有什麼損失”。在成人世界,使性子的行為是無法適應現實社會的,這樣做隻會讓周圍人對你敬而遠之,而你自己也會覺得無論生活還是工作都越來越沒意思,於是,便會“完全陷入使性子的模式”,索性破罐子破摔。
教育過程就是鍛煉孩子不斷成長,家長要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幫助孩子養成對自我言行負責的習慣。慢慢地,當孩子說了過分的話時,他自己便會覺得過意不去,知道必須要為自己所說的話負責,這對孩子而言就是一次很棒的成長和進步。所以要記住,孩子開始使性子的時候,正是你幫孩子改掉壞習慣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