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產業集聚理論的最新發展述評(1 / 2)

金融與投資

作者:張慶偉

“產業集聚”作為一個重要的經濟現象,已成為許多國家、區域或城市經濟的顯著特征。國外關於產業集聚理論的發展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規範階段理論階段、產業聯合理論階段、競爭優勢理論階段。我國經濟理論界真正進入產業集聚研究的前沿隻有20多年的曆史,從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對產業集聚現象進行研究,90年代進入係統性研究。但是國內對產業集聚的研究與國際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基本上還處在對該領域發展前沿的動態跟蹤,缺乏原創性。

一、對國外理論的闡述和介紹

我國部分學者吸收借鑒了國外產業集聚的研究成果,為國內產業集聚研究奠定了基礎,並且有利於結合實際的研究和運用。

王緝慈是我國最早關注產業集聚的學者,在國內產業集聚研究方麵居於權威地位。王緝慈(2001)《創新的空間--產業集聚與空間發展》對國外企業集聚的理論成果進行了係統引進,並引用國外理論成果對中國的企業集聚現象進行了分類實證研究,提出“發展企業集群,營造區域創新環境,走多樣化的、具有特色的區域發展道路”的政策建議。

王今(2005)對國外關於產業集聚識別研究中的四種主要理論和方法——產業理解法、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多元聚類法和圖論法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概述,其中,產業理解法屬於定性識別方法,而主成分因子分析、多元聚類和圖論法屬於定量識別方法,且後三種方法都是在不同程度上依賴於“投入—產出”模型進行分析的。這四種方法不是相互獨立,而是相互補充的。

胡瓏瑛和蔣樟生(2007)把分形理論應用於產業集聚的研究和實踐,發現產業集聚是一個分形體,在產業集聚內存在著自相似特征,其分形主要體現在規模結構、工作流程和集聚效應上,建立了基於分形維數的產業集聚規模結構評價模型,定量分析產業集聚區內的大、中、小企業規模結構,拓展了產業集聚的研究視角。

張海華和王雅林(2009)分析了產業集聚模塊化演化的特性,從博弈論的角度論證了產業集聚存在著係統設計商與模塊供應商、模塊供應商與模塊供應商之間的策略互動。他們認為依據產業集聚的模塊化特征來引導區域成長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我國關於產業集聚理論闡述和介紹主要引述了國外的理論成果,缺乏原創性,但是部分學者不僅僅對產業集聚理論的定義進行介紹,而且對產業集聚衍生理論也具有了一定的認識,還有更多的是結合地方實際和運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為運用和深層次研究產業集聚理論奠定了基礎。

二、形成機理

當前,理論界有關產業集聚本身沒有一致的理論框架,對於產業集聚形成機理,國外研究相對成熟一些,國內處於跟隨階段。

邱成利(2001)把製度創新而導致交易成本的降低將為產業集聚形成提供深層次保障作為基礎,探討了製度創新對產業集聚的作用機製,並指出,為了促進產業集聚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必須加快有利於產業集聚的正式製度和非正式製度創新,形成互補配套的製度結構,並注意彌補製度供給的不足。徐強和陳甬軍(2004)認為,圍繞由資源稀缺性帶來的競爭或者共生行為將最終促使產業集聚的產生。李華紅和甘露(2006)在“經濟人”預期作用下,借助成本—收益分析法,推導出企業集聚決策取決於淨收益的大小,從而認為產業集聚具有自組織、自發生、自增強的特性,但是不可忽視政府的作用。黃旭平(2006)主要從區位理論關注產業集聚,認為區位理論與集聚理論緊密聯係,成為產業集聚理論形成的重要線索。

唐茂華和陳柳欽(2007)認為,現代區域經濟學和空間經濟學缺乏相應的微觀基礎,通過構建模型探索表明,空間集聚並不必然是偶然的結果,自然的或人為造成的空間互補利益可以改變企業主體的區位決策,使之形成空間集聚。王永進、李坤望和盛丹(2010)以Baldwin和Okubo(2006)的自由資本模型為基礎,構建了一個兩地區壟斷競爭模型,考察了契約製度對產業集聚影響的微觀機製,理論分析表明,契約製度高的產業傾向於在契約製度較好的地區集聚。劉新豔和何宏金(2011)認為,新興產業的空間集聚除了受傳統地理區位、資源稟賦影響外,更表現出對以技術發展、人才培訓和交流、資本提供等為代表的創新要素、市場環境和政府行為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