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產業集聚理論的最新發展述評(2 / 2)

綜上所述,我國有關產業集聚形成機製原因分析大致沿襲了馬歇爾(1890,1916)對於外部經濟和規模經濟條件下企業選在特定地方的經濟動因,以及韋伯(1909,1929)的工業區位論。另外,部分學者強調,政府作用、創新因素和市場環境也是促進產業集聚的重要原因。

三、產業集聚效應

我國關於產業集聚所帶來的效應大致都是從提升區域競爭力、加快城鎮化建設、減少企業運營成本、促進經濟增長等幾個方麵展開的,與地方實際結合得比較緊密。

張元智(2001)探討了產業集聚與區域競爭之間的關係,認為產業集聚能夠帶來行業規模經濟,有助於本區域產業獲取競爭優勢,同時,產生集聚效應又受製於企業間競爭與合作關係等,這樣相輔相成的關係。鮑永安(2006)以軟件產業集聚為例,通過研究表明了我國軟件產業集聚能夠增強區域競爭力,並認為優化投資環境、加強軟件企業管理和加快軟件人才培養等措施能夠促使軟件產業集群形成。孫慧、張娜娜和劉媛媛(2011)通過構建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指標體係,對新疆兩大黑色能源產業的競爭力進行測評,其計算結果表明,在新疆的黑色能源產業集群中,石油化工產業集群競爭力遠強於煤炭產業集群競爭力。戚悅和張曉豔(2011)以雲南省為例,通過比較分析產業貢獻率和主要行業的空間集聚程度,判斷出雲南省產業聚集最有可能產生於工業行業,並通過分析量化工業產業聚集競爭力評級指標體係,得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市場開放度有助於提高雲南省工業集群競爭力,為雲南省工業產業聚集科學統籌發展提供政策支撐。

劉湘輝和孫豔華(2010)論述了中小企業集群與城鎮化耦合發展能夠促進集聚效應發生。他們認為在集聚效應指引下,中小企業集群與城鎮化在人口集聚、產業集聚、區位品牌、要素整合、信息外溢、技術創新、規模經濟、生態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長等方麵互為因果,循環累積,耦合發展,最終爆發區域競爭力,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趙航(2011)著重從集聚效應中的聚合效應和擴散效應兩方麵出發,論述了集聚效應對城市功能空間從無到有、從聚合到擴散等動態的形成與演化作用。

梁軍(2005)論述了產業集聚理論吸收了梯度推移理論、增長極理論和生產綜合體理論等區域發展理論的積極因素,分析了產業集聚的外部規模經濟效應和創新效應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經濟效應,以及“高度分工與協作”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劉華軍(2009)基於產業集聚持續發展的視角,對我國的產業集聚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實現持續發展做出了回答。他從品牌經濟學角度,通過模型論證了現有產業集聚發展模式之所以不具有持續性的原因,最後分析發現,低集聚強度與低品類分工程度的產業集聚、高集聚強度與低品類分工程度的產業集聚以及低集聚強度與高品類分工程度的產業集聚都無法實現持續發展, 隻有高集聚強度與高品類分工程度的產業集聚才可以實現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學者關於產業集聚效應理論研究基本上延續了邁克爾·波特(1980,1985,1990)把產業集聚納入競爭力研究視野的新競爭理論和保羅·克魯格曼(1991,1995,1999)有關產業空間集聚的理論。另外,也把區域經濟理論融入到了產業集聚的研究範圍,並且大多結合了地方實際和定量分析,有助於充分消化國外產業集聚理論的先進成果。

四、小結

我國產業集聚理論研究經曆了從簡單引述到係統研究,從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從純經濟分析到經濟和社會、政策、人文製度並重的過程,已逐步邁向較為係統和深入的階段,並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總的來說,國內的研究還是比較落後,並且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偏向於靜態研究忽視動態,仍缺少係統的研究,理論和實證研究多,戰略研究較少,理論明顯滯後於現實的發展等。總體而言,隨著產業集聚現象的不斷發展和演化,產業集聚研究尚有許多方麵有待於進一步拓展和深化。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範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