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我國建立適度外彙儲備的思考(1 / 2)

學術視點

作者:周怡彤

外彙儲備是反映一國經濟、金融實力的重要宏觀經濟變量之一,其在一國的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調節本國國際收支平衡、維持本國貨幣彙率穩定、維護本國國際信譽、提高本國國際競爭優勢等四個方麵。如何實現外彙儲備的適度規模是外彙儲備配置、管理和調控的重要依據,也是外彙儲備研究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

那麼,我國作為新興市場經濟體到底應當保持多少的外彙儲備規模,從而有效地規避金融危機的衝擊?我國目前外彙儲備又迅速增加並且達到了較大規模,這是否符合我國的需要?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研究我國外彙儲備適度規模問題有助於解決現實中外彙儲備的管理和調控,實現外彙儲備稀缺資源的合理利用。本文將在對整理外彙儲備適度規模理論的基礎上,具體闡述如何實現外彙儲備的適度規模。

一、國內外對適度外彙儲備規模的研究

(一)國內適度外彙儲備規模研究

我國目前研究外彙儲備適度規模的思路:根據各自對外彙儲備適度規模的理解,尋找適合於我國經濟發展需要的儲備規模測算方法,通過測算結果與實際結果的比較,判斷外彙儲備規模適度與否。

(二)國外適度外彙儲備規模研究

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學者對外彙儲備的適度規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多種研究思想和測度方法。有關外彙儲備適度規模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指主要集中於分析外彙儲備規模的交易性動機的早期研究;二是主要集中於針對外彙儲備的預防性動機與保險性動機的最新研究。其外彙儲備適度規模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為比例分析法、回歸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

二、我國外彙儲備的現狀

我國自1994年對外彙管理實行強製結售彙製以來,外彙儲備存量在近年的高速增長引發了全世界的矚目。2001年超過2000億美元,2003年一舉突破4000億美元大關,2005年外彙儲備再翻一番,達到8189美元,2006年底外彙儲備規模突破1億美元,2007、2008年連續兩年外彙儲備增加額在4000億美元以上,2010年達到28473.38億美元。截至2011年3月,我國外彙儲備增至30446.74億美元。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外彙儲備增長存在較大的剛性。

根據國家外彙管理局的統計數據,分析得出,目前我國外彙儲備陷入“斯蒂格利茨怪圈”,即新興市場國家將貿易盈餘轉化為官方外彙儲備,通過購買收益率很低的美國國債回流美國資本市場,美國再將資金投資在新興市場獲取高額回報。

三、如何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建立適度的外彙規模

一個國家外彙儲備水平究竟多少算合適,並不存在一個現成的衡量標準。劉淩雲(2008)認為,外彙儲備適度規模不是一個具體數值,而是一個區間,並以外彙儲備需求動機為基礎,構建外彙儲備最低規模模型,以成本收益理論為基礎構建外彙儲備最高規模模型,進而形成了外彙儲備適度規模區間模型。孔立平(2009)以次級貸款危機爆發和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為背景,認為巨額外彙儲備應向非金融類資產轉變,提出加強黃金、石油等戰略資源、先進科學技術等儲備,利用外彙儲備加強我國大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提高我國國民的福利水平。我們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一)根據外彙儲備需求測算其適度規模

外彙儲備需求主要體現在維持正常的進口需求(IMR)、償還短期外債本息的需求(DBR)、外資企業支付投資利潤的需求(IPR)、對外直接投資需求(IFR)和服務貿易需求(SR)。適度外彙儲備規模=IMR+DBR+IPR+IFR+SR。通過2009年和2010年數據測算,我國3萬多億美元外彙超過了適度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