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動經濟轉型發展建設幸福鄂爾多斯(2 / 3)

(四)城鄉居民收入結構不合理

2010年,鄂爾多斯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205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8756元,兩者相差16449元,比全國平均水平相差13190元高3259元,比全區平均水平相差12168元高4281元。從收入結構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05元中工資性收入為18995元,占75.36%。農牧民人均純收入8756元中家庭經營性收入為4504元,占51.44%。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鄂爾多斯城鎮居民主要依靠工薪、農牧民主要靠種養業的收入結構沒有根本改變,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所占比重較小。2010年,鄂爾多斯市貧困人口為13.7萬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為2.6萬人,享受農村牧區最低生活保障的農牧民為5.5萬人,占全市戶籍人口152.4萬人的14.3%。加之物價整體水平較高,部分群眾生活還很困難,居民收入與經濟同步增長機製還未形成。

三、鄂爾多斯轉型發展的現實基礎

“十二五”時期,是鄂爾多斯市深化改革開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加快推進富民強市、建設全麵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十一五”期間鄂爾多斯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今後強力推進“結構轉型、創新強市、建設幸福鄂爾多斯”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一)立足現實,提出了轉型發展的思路目標

根據國家、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要求,鄂爾多斯市立足市情,審時度勢,明確提出“十二五”時期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富民強市為主旨,全麵實施“結構轉型、創新強市”、“統籌城鄉、集約發展”戰略,加快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協調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率先建設全麵小康社會的總體發展思路。為了實現這個總體思路,鄂爾多斯市確定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13%以上,進入全國地級市前列;產業轉型升級取得突破性進展,現代煤化工體係基本形成,非煤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原煤生產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下降到1/3以下,非煤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70%以上;現代服務業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

(二)推進轉型,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一五”時期,鄂爾多斯市堅持工業主導、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已由202.5億元增加到1139億元,年均增長27.1%。12個重點工業園區(開發區)產業集聚效應開始顯現,煤炭、電力、化工等優勢特色產業呈現規模化、集群化發展態勢。伊泰和神華煤製油、億利PVC、鄂絨大化肥、久泰甲醇等大項目建成投產。華泰乘用車、清潔發動機、自動變速器和精功重載汽車投產下線,陶瓷、多晶矽產業形成現實生產能力。鄂爾多斯文化產業園區、阿康物流園區、東勝金融廣場等一批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開工建設。按照農村牧區“三區”發展規劃,堅持統籌城鄉,以沿黃河地區為主戰場,現代農業示範基地、設施農業基地、肉羊和肉牛養殖基地及現代高效畜牧業示範基地建設穩步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取得新的成效。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109國道、呼準(呼和浩特—準格爾)高等級公路建成通車,沿黃河南岸、蘭嘎(蘭家梁—嘎魯圖)等一級公路開工建設;呼準(呼和浩特—準格爾)、東烏(東勝—烏海)、包西(包頭—西安)等鐵路建成通車;鄂爾多斯機場投入使用,通航城市達25個;電力外送通道和區域供電網絡建設與改造全力推進;生態環境持續好轉,節能減排完成了國家目標任務。

(三)加快轉型,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實力

經過改革發展,目前,鄂爾多斯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已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實力。以2010年為例,鄂爾多斯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643.2億元,占全區生產總值11655億元的22.68%,即占全區12個盟市GDP之和的1/5強;人均GDP達到20800美元,比自治區人均GDP7070美元高13730美元,位居全國前列;財政收入達到538.2億元,占全區財政收入1738.1億元的30.96%,即占全區12個盟市財政收入之和約1/3;東勝區財政收入達到168.2億元,準格爾旗財政收入達到147億元,伊金霍洛旗財政收入達到111億元,位列全區101個旗縣(市區)第1位、第2位和第3位,鄂托克旗位居第8位,達拉特旗位居第11位,烏審旗位居第26位,鄂托克前旗位居第39位,杭錦旗位居第52位;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98億元,占全區固定資產投資8972.08億元的21.15%。

(四)各族人民對推進轉型發展、建設幸福鄂爾多斯充滿期待

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提高人民幸福指數,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是鄂爾多斯市委、政府執政為民的最大追求,也是鄂爾多斯150多萬各族人民的共同期待。鄂爾多斯市各級黨委、政府隻要始終不渝地堅持“結構轉型、創新強市”的發展理念,始終不渝地堅持、豐富和發展富民優先的思想,鄂爾多斯必將開啟“民富市強”的新時代。

四、推進鄂爾多斯轉型發展的戰略研究與思考

盡管鄂爾多斯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幸福鄂爾多斯的偉大進程中還麵臨很多困難和問題,還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一五”期間鄂爾多斯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率先建設全麵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實現新一輪大發展、大繁榮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在今後的發展中,必須堅持“循環、清潔、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積極構築以能源化工為主導產業、先進裝備製造業為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現代產業體係,加快建設沿黃沿線經濟帶,促進地區產業集中、集約、集群化發展。

(一)推進轉型升級,必須在抓好重大項目建設上下功夫

根據對目前鄂爾多斯經濟發展戰略的研究,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必須首先在抓好重大項目建設上下功夫。第一,要突出抓好優勢特色產業重大項目建設,實現煤炭產業向更高層次集中集約發展。鄂爾多斯煤炭資源富集,這是優勢,也是財富。要繼續發揮好資源優勢,把特色優勢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要通過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炭企業兼並重組,將“遍地開花”整合為“頂天立地”,逐步形成幾個5000萬噸級以上煤炭企業集團,進一步提升煤炭工業的核心競爭力,構築資源利用效率高、安全有保障、經濟效益好、環境汙染少、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煤炭工業體係。與此同時,應集中力量推進煤化工產業重點項目建設,在已建成神華、伊泰兩條煤製油生產線安全穩定運行的基礎上,重點抓好伊泰360萬噸和神華216萬噸煤製油、彙能和神華煤製天然氣、中煤350萬噸大化肥、中創300萬噸二甲醚、中電投100萬噸烯烴等項目前期工作和開工建設,把鄂爾多斯建成千萬噸級化工產業基地。第二,要下大力抓好非資源型產業重大項目建設,構築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發展非資源型產業,最現實的路徑是依托現有的產業基礎,在延伸產業鏈、推動產業優化升級上做文章。要全力抓好華泰15萬輛轎車、奇瑞30萬輛乘用車、蘭德重工1.5萬輛礦用自卸車、奔馳3000輛商務車等裝備製造業項目建設。加快中煤節能設備和煤礦洗選設備製造、久和能源風電整機製造建設進度,打造煤機、化機製造業板塊。加快萬捷30萬台上網本和終端產品項目建設,引進世紀互聯等企業,啟動雲計算機服務產業園區建設,力爭在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第三,要全力抓好服務業重大項目建設,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服務業是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著力點,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要加快東勝金融廣場和康巴什金融服務中心建設,爭取更多股份製金融機構入駐。進一步完善阿康等物流園區基礎設施,盡快形成物流產業的集聚效應。要積極推進鄂爾多斯文化產業園和蒙古源流影視城等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全力打造“鄂爾多斯國際那達慕”活動品牌。鄂爾多斯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大草原、大沙漠、延綿的黃河、獨特的草原文化,都是人們所向往的,發展旅遊業有著廣闊的前景。要全力抓好沿黃河旅遊風光帶建設,進一步提升成吉思汗陵、呼沙灣等旅遊景區服務水平,大力發展汽車賽事、體育健身、度假休閑等產業,把鄂爾多斯打造成為全國旅遊目的地之一。第四,要全麵實施“雙百億”工程,抓好骨幹企業和重點工業園區建設。要抓住自治區重點培育一批營業收入超百億大型骨幹企業和重點開發區(園區)的戰略機遇,推動鄂爾多斯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企業戰略性重組,提升重點行業的產業集中度,提升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2010年,鄂爾多斯市營業收入超百億的大型骨幹企業已達到7戶,分別是伊泰集團256億元、神華神東公司214億元、鄂爾多斯集團200億元、神華準能公司144億元、彙能集團126億元、伊東集團122億元、億利集團117億元。通過實施“雙百億”工程,到2011年底,力爭使蒙泰集團、滿世集團、特弘集團、烏蘭集團和興泰集團等5個大型骨幹企業的營業收入進入100億元行列。2010年,鄂爾多斯市共有12個重點工業園區(開發區),8個園區已列入自治區沿黃沿線規劃,其中營業收入超百億的工業園區(開發區)達到3個,分別是棋盤井工業園區345億元、達拉特經濟開發區223億元、準格爾經濟開發區105億元。要按照自治區“雙百億”工程規劃,進一步完善園區水、電、路、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爭取使8個自治區級重點園區全部實現供水、供電、公路、鐵路、通訊、供暖、排汙、城鎮、服務“九配套”,達到一類園區建設標準。與此同時,全力推進園區項目支撐能力建設。經過一至兩年努力,全市營業收入超百億工業園區(開發區)達到10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