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眾包:指一個公司或機構把過去由員工執行的工作任務,以自由自願的形式外包給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眾網絡的做法。也可以通俗地理解為通過網絡做產品的開發需求調研,以用戶的真實使用感受為出發點。眾包的任務通常是由個人來承擔,但如果涉及需要多人協作完成的任務,也有可能以依靠開源的個體生產的形式出現。
[3]3D打印:3D打印技術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實際上是利用光固化和紙層疊等技術的最新快速成型裝置。它與普通打印工作原理基本相同,打印機內裝有液體或粉末等“打印材料”,與電腦連接後,通過電腦控製把“打印材料”一層層疊加起來,最終把計算機上的藍圖變成實物。3D打印機與普通打印機工作原理基本相同,隻是打印材料有些不同:普通打印機的打印材料是墨水和紙張,而3D打印機內裝有金屬、陶瓷、塑料、砂等不同的“打印材料”,是實實在在的原材料,打印機與電腦連接後,通過電腦控製可以把“打印材料”一層層疊加起來,最終把計算機上的藍圖變成實物。
從技術競爭到生態競爭
對最普通的消費者而言,“大產品時代”無疑是最好的時代,超載的信息、“橫行”的智能設備、無窮無盡的新應用、目不暇接的多元化娛樂內容……僅僅從物質層麵講,有人將此描述為“豐饒年代”也並不為過。但不幸的是,這樣的“豐饒”必然伴生著相應的顛覆,對那些傳統的創新者、那些既得利益者來說,這又是最壞的時代,他們不得不日複一日地麵臨創新者的窘境,甚至災難。
我們的目光所及,各行各業幾乎無一幸免,大家都深刻感受到了這股強大的“破壞力”。這也是為什麼“互聯網思維”這個說法或是概念,會在近一年來持續升溫的原因,很多人,尤其是傳統行業的人,幾乎將其視作救命稻草,竭盡全力對自身進行互聯網改造。但是,“互聯網思維”的作用和能量是不是被誇大了?當純粹的互聯網經濟勢力逐漸向傳統行業滲透時,角力雙方以及圍觀的看客,應該保持一種怎樣的心態來麵對這種滲透?
互聯網雖然“革了很多行業的命”,但並不能代替產品的創新,不能代替技術研發、生產製造和供應鏈管理[1]。互聯網並沒有,也不可能顛覆傳統產業的根本價值和核心價值。大家不能一窩蜂地信奉“唯互聯網論”。
所謂的互聯網思維,隻不過是在思考應對之道的時候,需要做的基礎性準備工作,僅此而已。我們需要思考的重點環節依然是,如何將互聯網這一更加先進的生產力以及生產工具,更好地應用於生產。
擁有更先進的生產工具,並不意味著你就可以生產出更好的產品,兩者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邏輯關係。換個方式說,正因為互聯網的出現,諸多行業的工作方式,以及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比如產品研發、更新換代的速度、營銷效率、銷售渠道、服務模式等,已經被徹底改變了。由於消費者正在深度參與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他們的需求和預期、他們對於更好的產品的看法和定義,導致了許多不同以往的新變化。
可以說,正是由於這一變化,才帶來了傳統行業在近年來普遍出現的一種恐慌和急躁心態,怕自己跟不上時代的變化,一些後來者的崛起速度太嚇人;或者就全盤互聯網化,把自己強行套上互聯網的外衣,而不管是否合體。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規避災難?保羅·紐恩斯和拉裏·唐斯提出的“大爆炸戰略”是這樣表述的:“迎接大爆炸戰略的全新規則絕非膽小者遊戲。這需要傾力投入、遠見卓識以及強大的組織架構。”
很多身處傳統行業的老一輩創新者其實早已開始主動求變,努力適應發生在“大產品時代”裏的種種改變,在抵禦“大產品”驚人的“破壞力”的同時,也在盡各種可能,讓自己的產品變“大”。
就連像奧迪這樣的品牌形象已經穩定保持了幾十年的汽車公司,也在最近,悄悄地向年輕群體投去更多的關注度,甚至為自己的A6L車型喊出了“未來屬於創造它的人”的品牌口號。這樣的改變本身,愈發印證了“大產品時代”的波及麵之廣、“破壞力”之大。
很多傳統企業早已為此惴惴不安。
蘇寧早在2009年就開啟了自己的“互聯網化”轉型戰略。在線上大力打造蘇寧易購電商平台,同時又加緊挖掘其已有的1600多家線下實體門店的價值。“對於線下實體店麵來講,在互聯網時代,並不是價值沒有了。可能說由於消費者的購物行為、購物偏好發生轉移,使得實體店傳統的以銷售為導向的價值在衰減。但實體店所能為顧客提供的不隻是銷售,其所能承載的一些服務是線上難以提供的。”在2014年年中時,蘇寧雲商副董事長孫為民曾這樣解讀蘇寧的轉型思路,暫時的結論是,與其把90%業務搬到互聯網上,還不如把線下90%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互聯網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