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事物從此地到彼地的運動,稱為“行”,所以“行”不一定是走路,所以,在生物界中,真正善於“行”的,莫過於飛行,飛行莫過於飛鳥,古人說:“雁過寒潭不留痕”,隻有飛鳥的“行”是不留痕跡的,而人往往在泥水中深一腳淺一腳,十分笨拙。
“行”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執行,一種行為,言語、計算、關閉、結繩都是一種行為,一種執行的結果。老子說:善於說話的人,邏輯周密不留瑕疵;善於算計的人不必要借助運算工具,善於關閉的人,如果別人沒有得到鑰匙就別想打開,善於結繩的人打的繩結就不能輕易地解開。在做事的問題上,老子對於那些善於執行的人是倍加讚賞的。
戰略的成敗也不能脫離執行者,企業戰略的執行者有兩方麵的作用,一方麵是指揮者即管理者,管理者既是戰略的製訂者同時也是戰略的指揮者,而員工則是戰略最基本的實施者,隻不過前者是宏觀,後者屬於微觀。
從管理者指揮者的身份看,善於用人則是最關鍵的問題,沒有用人的訣竅就打不開用人的門道。在一個會用人的管理者眼裏,幾乎沒有無用的人,因為,在高明的管理者眼中,隻有不合適於人的位置,沒有不可使用的員工,用人的關鍵在於定位準確。
戰略的執行也離不開財力和物力,在聰明的管理者眼裏,沒有所謂的“廢物”,就算是“廢物”也能夠把它變廢為寶,加以充分的利用,既利於環境的保護,有利於可持續發展。老子可謂是聖人,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就告誡我們:聖人常善於用人,所以沒有無用之人。常善於用物,所以無廢物。
人無完人,管理者也並不都是聖人,在這個問題上,老子也早已看到,並且提出了解決的辦法,事實上,企業中同時存在著“善”與“不善”者,在企業存在著善於執行的人也存在著不善於執行的人,老子說:“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應該成為員工的老師和教練。
有一種觀點與老子不謀而合,有學者認為:要想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員工的執行力,他們需要有一位“coachManager”,即教練式領導。員工的表現,取決於帶隊伍的管理者。不斷地為員工校正目標是一個教練式領導的職責。尤其是在一個變化飛快的行業中,管理者更應有這樣的素質。隻有有了正確的目標,才能變“漂流”為“航行”。漂流是沒有目的的,漂到哪是哪。大家隻有都航行起來,才能到達最終的目的地。所以,管理者應該營造學習的氣氛,任何的問題都要在學習中解決,任何問題都應該成為我們的課題。
在企業學習的過程中,如果不尊重老師,那麼員工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指導,從而不能提高執行力,如果作為老師或教練的管理者不愛惜員工像愛惜自己的學生一樣,同樣也達不到好的效果,老子說:“雖智大迷”,盡管管理者有再大的智慧和能力,如果不能帶領員工一起執行戰略部署,那企業的前途仍然會陷人迷茫之中。
十、成為戰略家的秘訣——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原文47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戰略的製定者,不能不了解事實真相,那麼真相到底在哪裏,老子認為,真相就是“道”,而“道”是看不見的,因此,我們不能脫離人的內心去發現“道”,如果那樣做,就會被“現象”所左右,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就是“道”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