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戰略家(3)(3 / 3)

老子說:不出門戶,可以知道天下的“道”。不望窗外,可以見宇宙的“道”。“道”不在現象中,“道”在人的內心之中,所以,老子得出結論:“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這似乎與我們的常識相反,常言不是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嗎?在這裏,我們應該了解,這是老子給予聖人所作的定義和詮釋。

事實上,現象的東西是無休無止的,好比天上的雲彩,所謂:

白雲蒼狗,變換無窮。實際上都是水蒸氣的變化,知道了白雲的本質以後,我們還需要仰望天空,研究雲彩的變化形狀嗎?不需要了,因為我們已經知道了白雲的本質,戰略製定的過程中,一旦抓住了本質,現象就不能迷惑戰略家的視野了,所以,“其出彌遠,其知彌少”,現象越多離開本質越遙遠。

老子說:“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曆史上很多的大戰略家都是這樣,為什麼他們是這樣的,這正是老子所告訴的我們如何成為戰略家的秘訣。我們可以舉出例證:首先是三諸葛亮,諸葛亮是一個在南陽靠種地生活的書生,在被劉備三顧茅廬出山以前,諸葛亮並沒有打過仗,而他卻在茅廬之中,為劉備推演出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後來被證實,完全符合。有人說,這是超前思維,而戰略家就是需要這樣的超前思維。

按照一般的邏輯,沒有打過仗的人就不會打仗,沒有走過輔佐劉備實現三分天下的人,就不能做出三分天下的偉業,這樣的邏輯,在事實麵前,就站不住腳了,所以,“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這句話被千年以後的人所驗證了,我們不能不承認,諸葛亮是一個“聖人”。

如果有人說,諸葛亮是後人根據曆史杜撰出來的,那麼,我們仍然可以舉出現實的例子。毛澤東是當代公認的偉大的戰略家,在江西革命根據地的曆次“反圍剿”中,都證明了毛澤東論斷的正確性,在當時很多所謂的軍事專家看來,毛澤東隻是一個搞政治的書生,對於他的建議不能足夠的重視,但是曆史已經證明了:毛澤東對於中國革命的勝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無論從思想上、組織上、軍事上都是這樣。

在此之前,毛澤東並沒有中國革命的實踐,如果說隻有實踐過的人才能有正確的實踐,那麼,無論是諸葛亮還是毛澤東都應該打過至少兩次戰爭,但現實是否定的,那麼,為什麼這些偉大的戰略家有那麼多的先見之明呢?為什麼他們就能做到“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呢?’

老子在此沒有做出回答,而老子在其他的論述中做出了回答,那就是“道”,因為,戰略家都是得“道”的人,如果“道”對於我們還有些玄妙莫測的話,用現實的語言,那就是,從特殊的規律中,推演出一般的規律的能力,這是一種戰略家獨有的能力,是每一個戰略製定者都必須具備的。

事實上,“足不出戶”是一種比喻,毛澤東就做過“湖南農民運動”的考察,但是,這並不是說,毛澤東必須把全中國,全天下的事都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之後,才可能製定出正確的戰略,恰恰相反,戰略家能夠從局部正確地推演到整體和全局,從特殊的規律中得出一般的規律,也可以從一般的規律中推演出特殊的規律,當這種推演幾乎達到100%正確的時候,曆史就會像戰略家估計的那樣發展了,這正是戰略家形成的根本原因,盡管這種戰略家在人類曆史中是鳳毛麟角的,但是,這卻是不容爭議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