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道”,老子的態度是一貫的,那就是不遵照自然規律去做的人,就會人為地破壞它。而認為“道”是看得見抓得住的,就會失掉它。因為聖人實行不主觀造作的“無為”,所以不會違背“道”,不執著地把“道”看成是膚淺的表象,就不失掉“道”的指引了。人們做事往往半途而廢。必須始終如一地謹慎為事,才不會失敗。
做到這一點就能夠“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眾人之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作為智慧的管理者,自己的欲望減少到最小的程度,達到沒有個人貪欲的境界,這樣才能不被難得稀有的東西所迷惑;自己雖然有學問,但不以博學者自居,而以服務群眾為己任,以幫助萬物自然發展,而不敢自搞一套。這才是符合“道法自然”,而行“無為”的聖人的行為,這樣企業的發展就從人為的偶然性,達到了自然的必然性。
六、領導者的戰略——百姓皆謂我自然
原文17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其次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老子是崇尚自然的,自然而然是老子的最高境界,作為企業的管理者,管理企業的最高境界也是要順應自然規律,減少人為的主觀想象,而且,這種主觀的想象越少越好,因為,人的主觀意誌,同自然規律總是有很多的違背之處,減少主觀意誌,就能減少失誤的發生。
作為一個企業的管理者,最好的狀態就是“下知有之”,員工隻要明了管理者的戰略思想就可以了,管理者最好不要幹預下級的戰術,應該給下級充分發揮的空間和自由,因為,戰略的執行必須體現在戰術的運用上,管理者過多的幹預,會束縛下級的手腳,事實上,管理者在戰術上不見得比下級高明。因此,老子說:“太上,下知有之”是最好的領導戰略。
後麵,老子又緊接著闡述了各種境界依次遞減的領導戰略,老子說:其次是人民接近他,因為這樣的領導接近人民,容易贏得大家的擁戴。其次是受到人民稱譽的領導,因為他為人民做了好事。
比較不好的領導,就是讓人民都怕他,盡管這有利於管理者威信的建立,但是人民隻是表麵上的服從,內心恐怕早已經升起了怨恨,因為,令人懼怕的領導,容易堵塞人民的言路,使大家不能暢所欲言,這樣的領導也不能聽到真實的情況,因此,這樣的領導布但自己蒙蔽了自己,而且傷害了人民。
如果這種傷害達到了一定的程度,管理者的戰略決策就會發生失誤,因為他看不到“道”在哪裏,因此不能形成好的規劃,造成企業的混亂,對人壓製,對企業無建樹,這樣的領導無異於是強暴的人君,這時人們就會起來侮辱他反對他。盡管在現代企業中,人們不會發生那種暴動,但是,員工消極地執行,或人才的遠離,恐怕是很多這類領導者最終的結局。
一旦發生了這樣的問題,管理者應該反省自己,因為,領導的戰略失誤,而導致人們的不信任,人們就不信任他。
所以,老子認為,最好的領導戰略就是“下知有之”,這樣的領導不但優哉遊哉,盡量少地幹預下級,而多把注意力放在企業的全局上,這樣不但下級有發揮才能的餘地,而且作為領導的管理者也找到了自己的根本,當管理者的戰略成功了,人們都會稱讚管理者是一個懂得順應實際的領導,當企業的戰略也順應了規律的時候,企業發展與領導戰略就能形成良性循環,多數大企業正是依靠這樣的良性循環而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