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這個道理除了老子之外,已經被中國和世界的大師們無數次的說明過,而且可以說是為數不少的管理者們的共識,但是,為什麼管理者終究成為戰略家的事實卻那樣的稀少呢。在實際的管理實踐中,大家隻是說得到做不到罷了,管理者常常承認老子的表述是真理,但是,在聲色犬馬麵前,卻很少有人把持得住自己的心態,從而陷入了喪心病狂的深淵,遠離了老子所崇尚的“聖人”的行為方式,在老子看來,成為聖人所要進行的修煉要從清心寡欲開始人手,不是嘴上說得道貌岸然,實際上缺乏把持自己的能力所以,管理者要成為卓越的戰略家,必須進行人格上的修養雖然戰略家離老子稱謂的聖人的境界還相去甚遠,但是,古往今來,沒有一個戰略家沉迷在聲色犬馬的逍遙之中,相反,所有偉大的戰略家都好像是清心寡欲的教徒,許多偉大的管理大師和企業家以不為金錢所迷惑的品格,而贏得了巨大的財富,李嘉誠是這樣,洛克菲勒也是這樣,這真是個有趣的問題,不僅僅經濟界企業界是這樣,許多偉大的人物都是這樣,所以,老子的結論就是:“聖人”的態度是科學的,他們不慕虛榮,務實而不被表麵想象所幹擾。他們從自身修養的完善人手,最終具備了獲得戰略的遠見的目光,這正是每一個期望成為偉大戰略家的管理者的必由之路。
五、戰略的先見之明——治之於未亂
原文64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灃,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千裏之行,起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責難得之貨;
學不學,複眾人之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戰略的作用,就是使我們看到未來的狀況,無論是治理國家還是管理企業,有了預見性,才能有備無患。
老子說:當事情在穩定的時候,就容易維持;在沒有定局的時候,就容易籌謀;在脆弱的時候,就容易分析判斷;在微弱的時候,就容易消散化解。在沒有發生困難的時候就要去做好,在沒有發生紊亂的時候就要去處理。
這一番言論可以說是戰略對於管理的意義的總結,我們製定戰略的目的就是為了做到有先見之明,從而從管理行為上預先有所準備。
任何事物都是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不管這個事物是好的還是壞的,是有利於企業發展的,還是對發展有所阻礙的,都是這樣。
老子舉例說:雙手摟得過的大樹,是從細小的幼苗生長起來的;九層高的樓台,是從一堆土建築起來的;千裏的旅程是從第一步開始的。
所以,從任何事物的原始狀態去把握事物的發展,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好的我們就發揚光大。不好的我們就想辦法避免。盡管如此,並不是要我們違背“道”的規律,去主觀地認為,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要避免這個問題,就要對我們的是非觀念有一個改觀,這個改觀是要符合“道”的要求的,在老子看來,聖人本身並沒有什麼好與不好的差別,在聖人眼中,凡是符合“道”的就能發展,凡是違背“道”的隻有滅亡。
所以,一個企業的興之,完全在於企業的建立、企業的目的、企業的行為是不是符合“道”的規律了,如果不符合,那麼這個企業的敗亡就是不可避免的事,如果企業行為符合“道”的規律,企業的發展才成為可能,而在這裏,企業戰略的重要性就完全凸現出來,因為,一個企業的行為都要依照戰略的要求來進行,而戰略總是要走在企業行為的前麵,所以,戰略是否合乎“道”的規律,則是把握企業生存的根本重要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