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戰略家(1)(1 / 3)

一、戰略家的修養——謙遜和無為

原文3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責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可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在戰略麵前,我們不誇耀個人賢能。老子對於自然和社會充滿著敬畏,認為皆有自然之道,不是人可以隨意幹預和改變的,最為智慧的人,也隻能做到認識規律,製定行動方案,按方案來行動而已,人隻能認識規律,而不能改變規律,所以,我們如果以傲慢的心態,誇耀自己的才能,就會產生對自然規律的蔑視,這樣的人,往往由於頭腦發熱,作出一些主觀的判斷,以主觀判斷為基礎的戰略,自然是導致企業失敗的根源,所以,老子對於人的要求,首先就是要虛靜守道,不要形成個人崇拜,從而製定愚蠢的戰略。

不崇尚賢能的人的另一個好處,就是使人民不邀譽爭功。如果在企業中,推崇那些所謂的能人,就會在企業員工中產生一個不好的行為導向,大家會認為,自己企業的發展壯大,完全歸功於這個所謂的“能人”,一切都拜這個能人所賜,這樣企業員工就會盲目崇拜這些“能人”,而對於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卻漠然視之,於是,整個企業都丟掉了戰略之本,轉而代之對於名位的爭奪,在一些企業裏,人事的爭鬥往往是所有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企業發展的大計卻不為人所重視,這正是“尚賢”的後果。

這不能責怪別人,這正是管理者的責任,如果我們不把個人的“能力”當作稀罕難得的東西加以吹捧,員工也不會去胡思亂想。

所以,一個真正符合企業發展規律的管理就是,要使員工減少個人名利思想,轉而增加對規律的敬畏謙遜之心,不要過分追求物質上的享受,為企業開源節流,把員工從立誌改觀個人的名位,引導向正確的行為方向。從管理員工的角度分析,隻有形成這樣良好的風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內耗,把大家關注的焦點都集中到戰略的實施上,這樣企業戰略的實施才有了人力上的保障。

員工對於個人的名利不做過多的追求,在規律麵前不自持己能,這就是老子“無為”的最深層的含義,一切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不去自作主張的大膽妄為,就會達到老子所說的“無所不為”的最高境界。

戰略的製定是認識規律的過程,而在企業發展的規律麵前,保持一顆謙虛的心,是我們認識規律最好的道德修養,而戰略的執行則是“無為”的過程,幾千年來,人們往往把“無為”認做是消極被動,事實上,“無為”是“聖人”順應企業發展規律,很少犯主觀盲目錯誤的智慧的行為方式,一切按規律辦,一切服從於正確的戰略,企業才能達到所有的目標,沒有什麼能阻擋和改變客觀規律的作用,也就是“道”的作用。

二、對待戰略的態度——聖人不仁

原文5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致窮,不如守中。

在這裏,老子說明了對待戰略的態度是要以公正客觀的態度對待戰略問題,而不應該讓人情影響企業發展的進程。

天地不仁,在天災地震的時候,萬物都受其害。這是大家公認的事實,當印度洋大海嘯發生的時候無數生靈死於瞬間,無數財產毀於一旦,難道我們還要責怪老天不公嗎?這是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做的事,除非他已經喪失了理性,人類通過千百年來的實踐認識到,大自然是無情的,盡管大自然養育了我們,那也是無情的造化,並非對人類的特別的眷顧。

這就是“道”對於我們的態度,當人們對於“道”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後,任何的“仁義道德”在大自然麵前都顯得無能為力,而且,一味地突出人的情感,恰恰是對“道”的違背,因為,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因此,我們對待客觀的事物也要用客觀冷靜的態度,而不能憑感情用事,那樣是十分危險的,因為“道”隻會把違反它的人視為“芻狗”一般。

既然,企業的戰略是符合企業發展規律的,那麼,戰略的執行、就會產生客觀的要求,這個要求隻會服從企業大局的需要,而不是在小的局部上斤斤計較,從這一點上看,戰略不但要服從客觀,商且在執行的過程中也不能講個人的情感,曆史上無數的事實證明,無論是多麼偉大的戰略家,隻要對待戰略的態度上一旦發生了,人情決定戰略的時候,失敗就離他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