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製定戰略的前提條件就是要求管理者要洞察戰略所需要的所有資訊和知識儲備,正如老子所說,要達到對四方內外的事物能做到“無知”的狀態,“無知”不是不知,而是達到了無所不知的盡頭,也就是盡量達到所能徹知有關於企業所有的知識範圍,再往深度鑽研下去,隻有是“無知”,因為,以老子的觀點是要求管理者達到知識的盡頭,而處於無知的狀態。對於這一點,我們可以用科學的研究作比喻,事實上,真正頂尖的科學家對於自己研究的新領域是無知的,他們知道的已經不再有吸引力,他們所做的正是對未知世界的探究。
企業戰略的製訂者也是這樣,雖然達到“無知”的境界幾乎是不可能的,如同人不可能抱一而不離,也不可能至柔如嬰孩,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企業戰略的正確程度,要依賴戰略製定者對行業的熟悉程度,熟悉程度越高,企業失敗的風險就越小,這也就是平時人們所說的“不熟不做”的道理。
這樣的企業管理者,才能符合戰略家的稱號,也隻有這樣的戰略家才能具備為全體員工受益,對於小利而沒有據為己有的狹隘自私的心理,因為他們的目光遠大,所以更不會施於員工而自持有恩,具有極高的境界,因此,很容易謙遜待人,以客觀依據辦事,不以權力壓人,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玄德”意義。
四、怎樣獲得戰略的遠見——為腹不為目
原文1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戰略,無論什麼戰略都離不開管理者戰略的遠見,事實上,戰略的形成是隨著人的目標而製定的,企業的目標不同,戰略就會有所差異,這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道理。所以,企業戰略的製定,首先要確立明確的目標,那麼,企業的目標是什麼,這個問題在很多管理學大師們的著作中都進行了回答,多數人的回答是一致的,那就是像競爭戰略之父麥克爾·波特說的那樣,企業都是以實現利潤為最終的目的。但是,也有不同的聲音,如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所認為的:企業應該成為社會的組織,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企業的目的不同絕不能形成戰略的一致性,可見在一個企業的內部,關於企業的目的是首先要達成一致的問題,這需要管理者們達成共識,而不是依靠資產的權力壓製而成,因為權力的壓製,隻能導致表麵的服從,而在管理者內心,以及今後他對企業戰略的執行態度,自覺或不自覺地產生陽奉陰違的狀況,從而影響戰略的執行力,這是在戰略製定之前都要盡力避免的是事情,企業的目的可以說是製定戰略的戰略,這是科學研究和探討的結果,而決不是主觀的灌輸的結果。
認識企業的目標,必須具有戰略的遠見,之所以產生管理者之間企業目標的不一致,完全是由於對企業發展的認識程度深淺不同而片麵造成的,這如同井底之蛙和翱翔的鯤鵬對大海的認識的差異一樣,企業目標認識的差異幾乎不亞於此,所以解決戰略遠見的問題則成了關鍵的問題。
那麼如何獲得戰略的遠見呢?老子說:五光十色讓人眼花,靡靡之音讓人耳亂,美味佳肴讓人口澀,狩獵讓人心動,財貨讓人想貪。老子並沒有給出我們什麼必然的結論,而是告訴了我們阻礙戰略遠見的原因,以老子的觀點看,客觀事物的表麵現象是阻礙我們認識事物最大的障礙,事物表麵的色、聲、香、味正是掩蓋事物真相的元凶。
相對於企業的目的也是這樣,利潤成了阻礙管理者真正獲得戰略遠見的障礙,以至於造成短期的行為方式,過多的關注利潤,形成了急功近利的心態,而看不見企業發展的本質的規律,利潤的目標代替了企業贏得企業利潤的合理性,以貪婪代替了科學之道,這就是利令智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