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聖人”也是不仁的,盡管如此,我們作為理性的人,並不應該去指責他們,因為他們隻是按照“道”去辦事,客觀規律的無情,必然導致“聖人”的無情,為了整體的利益以及宏觀的考慮,很多時候,“聖人”會以百姓為犧牲品,贏得戰略的主動,這是戰略的需要,也是“聖人”對於戰略的態度,正是因為“聖人”的“無情”,才使得“聖人”與普通的百姓有較大的不同,老子認為“仁義道德”隻是百姓玩弄的把戲,並非科學的態度。
“道”是隱含在表象下麵的,戰略是宏觀整體的,因此,企業的戰略是不能為一般人所能知曉的,因為,大多數人都不能達到“聖人”的高度,也沒有“聖人”的客觀態度。因此,一般人不但缺乏對隱含的“道”的了解,同時也缺乏對宏觀戰略的把握。老子認為:“道”在天地之間好像一個風箱,當中是空的,但抽動起來可以發出無窮無盡的風力。這是對“道”和戰略絕佳的比喻,盡管“道”看起來虛無縹緲,但是,在戰略這個風箱的運作之下,會產生無窮的威力,隻是順應這個規律和戰略罷了,任何打算以人情代替規律,莽撞代替戰略的行為,都會成為戰略下的“芻狗”。
客觀規律是無情的,戰略也應該是既定的,這樣企業才有方向可尋,所以,以老子的觀點看,對於戰略的執行不在言多,多言反會影響對既定戰略的尊重,因為,過多的言論會造成員工對戰略的多種理解,反而造成戰略執行的混亂,不如用言簡意賅的方法,說明戰略的要義,這樣才能保持在戰略之行中的一致性。
三、戰略家的品質——玄德
原文10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如疵乎?愛國治民,無為乎?天門開閨,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老子認為,人之所以有生命,全在於人擁有魂魄。當人的靈魂出殼後,人的生命就完結了,所以,老子說,如果能使魂魄始終如一的不離開身體,那麼人就能長命百歲了。
一個企業,如同一個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當這個有機的整體能夠協調運作的時候,這個整體則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如古人說常山之蛇,擊其頭則尾至,擊其尾則頭至,擊其中則首尾具至,這就是協調的結果,也是競爭力和自我保護力的表現。
如果一個人的生命離不開魂魄,那麼,企業戰略則如同這個企業的靈魂,企業戰略即是告訴我們應該幹什麼,不應該幹什麼,此時應該怎樣幹,彼時應該怎樣幹,如果,企業失去戰略指導,那麼,企業的行為必然是混亂的,在外界競爭不激烈的時候,也許戰略顯得並不很重要,因為,大家都在隨機地做很多事情,而當競爭激烈的時候,如果缺乏“常山之蛇”那種協調性,則必然導致失敗。事實上,在現代社會,很多企業一出世,就麵臨著競爭的壓力,這也就是很多管理者常常把戰略和競爭直接聯係起來的原因。
盡管競爭如此激烈,但是,真正能贏得競爭除了戰略的正確以外,也需要戰略的執行,而戰略的製定和執行,從戰略家的角度來說,都離不開“專氣致柔”,戰略家能保持平心靜氣能像嬰兒那樣柔和,這樣才能冷靜地研究企業和競爭的態勢,從而作出正確的決策。如果企業管理者在複雜的競爭現實麵前,心思雜亂而自亂陣腳,就不能製定出正確的戰略,也不能執行好既定的戰略。
老子認為,一個善於治理國家的領導者能夠做到愛民治國而“無為”,這種無為不是什麼都不行為,而是運籌帷幄的治國戰略,表麵上沉著應對,實際上早有戰略安排,無為而無所不為,真正戰略的意義在於早在預料之中,而沒有了臨時應對的慌亂之舉。
進一步把戰略的意義推崇到更高的境界,那就是,企業戰略是賦予企業以生命力的東西,好像萬物的生氣,都有其自然的來源,老子把這種孕育萬物的能力,比作母性的作用,致使萬物生生不息,而企業的來源也在於這種生生不息的企業之母的作用,從另一方麵說,既然企業戰略是賦予企業生命的源泉,那麼,戰略的製定必須在企業行為之先,但事實上,很多企業常常是在沒有製定好戰略的情況下,貿然行動的,因此,這些企業對於產品決策、市場決策、行業的發展趨勢都帶有很大的盲目性,這也就是很多企業為什麼常常夭折在繈褓之中的最直接的原因,所以,我們要強調戰略的領先原則,在任何情況下,企業戰略都是首先要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