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戰略類型(3)(2 / 2)

八、江海戰略——聖人欲上民,必先言下之

廈文66

江海所以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是以聖人欲上民,必先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每當我們站在浩瀚的大海麵前,無不為它的博大而感慨,相對於在山穀裏的溪流來說,江海之所以博大,完全由於它身居下位,而成就了萬河歸附的偉大的地位。

聖人是善於向自然學習的人,我們必須學習江海精神,在管理人的時候實施江海戰略,那就是:管理者如果想實現管理員工的目的,必須將員工放在首位,將自己放在謙下的位置。如果管理者想領導員工,必須以員工處於受到尊重的地位。

老子認為,作為管理者總是高高在上,不能以百姓為重,這樣上重下輕就會失去平衡,而統治的政權就不會穩定。管理者隻考慮自己的感受,而忽視大眾的想法,如果走在大眾的前麵,就要提防來自身後的加害。

事實上,以人為本的觀念在曆史上源遠流長。“民為邦本”的思想,與老子同時期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管仲也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概念。他在《管子-霸業》中說:“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孟子也曾說過這樣的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我國古代思想家的這些思想,在客觀上有利於減輕當權者對老百姓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國家得到穩固。

在西方,以人為本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那時候,一位名叫普羅泰戈拉的智者就曾經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的看法。我們知道,在西方中世紀,神學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人的地位被神湮沒了。到了近代,以人文主義思潮興起為標誌的歐洲文藝複興,把人對神的崇拜轉向對人自身的崇尚。這種人文主義思潮高揚人的意義和價值,反對中世紀的神學統治,對於人的解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力推動了新興資本主義的發展。

老子說:“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對於能夠體諒下情的管理者,百姓不但不厭煩他,反而推崇他,擁護他,因此,可以得出結論,那些能為民請命,不為自己爭奪名利的人,更容易得到人心,一個管理者如果贏得人心,那麼管理的執行就容易很多了。

有些領導管理員工就靠生硬的冷冰冰的製度,仿佛那些手下的人都是沒有感知的機器人。工作中出了問題,隻管追究下邊的責任,嚴肅處理,毫不留情,唯獨缺少溫暖人心的人文關懷。善待員工,其實真的是企業管理中的上上策。隻要真正關心員工,給予他們真誠的關懷與理解,員工一定會激發出愛崗敬業的熱情和動力。

“人心換人心,半兩兌半斤。”熱情是逼迫不出來的。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得不讚歎劉備對待百姓和下級的精神,劉備對屬下有深厚情誼,在貧賤時堅持平民的作風,富貴後不改寬厚的品行。劉備早年時,便有不少年輕人崇拜他而爭相歸附,連往來的馬販都覺得應該多給劉備錢財,以幫助他成就大業。

劉表死後,正值劉備危急存亡的時候,仍吸引劉琮左右官員及大批荊州民眾追隨,《三國演義》中寫道:“比至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佘裏。”而劉備也不願放棄軍士人民而自行逃命,冒著被曹操襲擊的危險,願意與百姓同甘共苦。

赤壁之戰後,孫權派兵占領南郡江陵城,但當地荊州士民不願接受曹操統治,也不願受南郡太守周瑜的管轄,竟然紛紛轉投劉備,渡江之路絡繹不絕。

贏得人心的管理者是最強有力的人,雖然,管理者有地位,有權利,有製度的優勢,但不如人心的歸向,管理者有地位而不傲慢於人,有權利而不欺壓於人,執行製度不機械生硬,這樣的領導,哪有不贏得員工忠心擁戴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