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戰略與戰術(1)(2 / 2)

老子認為:過於剛強的人容易走入死途,而柔弱的人往往更容易生存,好比草木,草木的柔弱,使其成為生命力最強的植物,而剛強的大樹卻十分容易折斷。

事實上,很多人為了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而不惜窮兵黷武,冒險犯難,最終的結果則欲速則不達。因此,在戰略問題上目標明確與戰術上的靈活機動要巧妙的結合起來,因為,戰略實施的前提就是首先要保持自己的生存。

從戰爭的形式上看,戰術的靈活性的重要,並不亞於戰略的穩定性。成吉思汗大軍之所以能夠橫掃歐洲,與其遊牧民族的高度的一‘機動性是分不開的。盡管從社會經濟的角度看,農業文明是超越於遊牧文明的,但是,從戰術的角度上說,卻不是這樣。

在13世紀,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先後發動數次大規模的西征。

僅僅憑借著人數較少的軍隊,以及漫長的後勤供應線,幾乎戰無不勝。

東方軍隊在作戰時,雖然隊形並不嚴整,但講究的是部隊作戰的機動性和戰術的靈活性,由於受《孫子兵法》的影響,不太講究堂堂正正的交戰。正是在這種戰術意識的支配下,從而使軍隊的單位攻擊力和防護力顯得較弱。麵對羅馬帝國和馬其頓帝國的密集步兵方陣,如果采用正麵作戰的方式,幾乎就沒有取勝的可能。蒙古戰術機動靈活遠高於歐洲人。和其他的遊牧民族軍隊一樣,蒙古軍隊完全依賴騎兵的機動性和攻擊力。

在戰術的運用上,蒙古人特別強調的就是部隊的機動性,以遠距離的包抄迂回、分進合擊為主要戰術,從而使蒙古人的遠距離機動達到了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

製定了企業的總體發展戰略,還要進行戰略的戰術分解,保持戰略實施的靈活性要遵循以下原則。

先小後大原則。企業前期所要實現的分目標如果過小,可能不利於今後其他目標的實現;過大則體現不出循序漸進的規劃特點,沒有節奏。因為,企業戰略目標體係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體係,同時也符合企業漸漸壯大的規律和體現出順應外部環境的一個過程。

先易後難原則。企業前期所要實現的分目標如果過於容易,可能會使企業上下產生麻痹的思想;過於艱難則容易使企業喪失實施今後目標的信心。實現目標過程中,企業必須要認識到首戰告捷的重要性,這會產生金錢所產生不了的激勵作用。

局部為先原則。有些資源要提前配置或安排更多的機構和人員來實現這個寬而大的目標,使得這些資源在分目標實現以後的重新配置上存在效率損失。至於這個局部的概念到底有什麼樣的界限,這要根據企業戰略總目標來設定,沒有一成不變的定式。

為發展鋪墊原則。目標體係中各分目標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一個遞進關係,也即第一個目標的實現是可以促進第二個目標的實現。

不能為今後發展作鋪墊的分目標對整個目標體係來說沒有意義,也證明企業已經偏離戰略方向。

必須指出,對於原則的執行也必須是靈活性的,原則隻是一種普遍的適用原則。它們隻是告訴企業,在執行戰略時應該要考慮到的一些基本要求,違背常理、違反邏輯性或體現不出戰略實施的漸進性戰術都會使戰略的優勢得到發揮。

三、競爭戰略的戰術——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原文36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在企業競爭戰略中,許多時候都要采用許多具體的策略,我們把這些具體的手段稱為競爭戰略的戰術。任何戰略在執行方麵都離不開戰術,戰略決定戰術的方向,戰術為戰略而服務。競爭戰略的目的,首先是保存自己,其次是戰勝對手。競爭戰略的製定和執行都要根據本企業的狀況來製定,有時企業處在強勢,有時處在弱勢,有時處在勢均力敵的狀態,不同的情況應該采取不同的戰略和戰術。

但是,戰術也有一些必須要遵守的法則,在老子看來,這些法則無一不來自於自然,老子是把效法自然貫徹到任何方麵,許多中國古代的文化與哲學,兵法與政治,無不充滿了道法自然的精神。

老子說,要想關閉一個事物,條件是這個事物必然是張開的,否則,哪有關閉之說呢;如果要削弱一個事物,那麼這個事物本來必定是強大的,才有削弱的可能;要廢除一個君主,也是一個從興旺到衰落的過程;要奪取利益,必須先給予一些小恩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