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老子告誡我們,學習就應該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而隻有把個人的目標融入企業的目標,員工才能獲得最大的學習的動力。
毛澤東在1958年詩中所說的“六億神州盡舜堯”,神州大地上都是像“堯舜”一樣的聖人,借以表達當時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的團結的景象,隻有在全國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目標的情況下,才使得當時的中國產生巨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在企業管理中也是這樣,企業憑借學習和溝通,不但使個人價值得到體現,而且組織績效也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九、戰略需要民主管理——行不離輜重
原文26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沒有人會否認,大樹的根本的重要,樹根的作用主要有兩點,第一吸取養分,第二穩固身形,吸取養分得以生長,穩固身形便可以安身立命,盡管樹冠樹葉都是顯露在外的,風華正茂,顯赫昭昭,但是,從一個樹的整體看來,則屬於“輕”的部分,而根則屬於“重”,老子說,“重為輕根”,凸現出“重”的重要。
從人的普遍的思想上看,人總是喜歡光宗耀祖,總是以顯為要的,這是人的慣性思維,正是由於這樣的思維,導致人們隻重視事物的外表而忽視事物的本質。在企業的戰略問題上,管理者也常常發生這樣的問題,他們往往隻關注於企業的樹冠,而忽視了企業的根本,而企業戰略正是企業的根本。企業戰略往往隱含在企業各項工作的背後起作用。除了企業的管理者容易被外界的景象衝昏頭腦以外,這種現象更多的體現在普通的員工的思想中。
如果說“輕”為“躁”,則“根”為“君。”,老子說:“重為輕靜為躁君。”企業總給人以轟轟烈烈的印象,則沉靜隱含的戰略則是企業的指導方針和行為準則,所以,一個善於管理的戰略家從來都是穩重行事,“終日行不離輜重”,管理者所行終不離根本。
盡管管理者總是處在榮耀的中心,但是也應該超然處之,而不會為外界的先要迷失了根本。有榮觀而處超然,這樣就不會迷惑,亡失戰略的根本。
老子說,大國之君雖然居高位,養尊處優,自己個人的見解而輕視天下大事呢?一個穩重的管理者,則不會以個人的意見作為企業的圭臬,這樣做,無疑是將企業的大局置於個人的見解之下,這樣便是輕視了企業,造成了“以身輕天下”的弊端,這樣做如同大樹失去了根本,以老子的觀點,既然個人的意見容易本末倒置,那麼現代民主管理體製則是以“天下”為重,民貴君輕的思想。
企業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麻雀雖小,五髒齊全”。企業的興衰融人了人們的喜怒哀樂,人的一生命運與企業息息相關。企業最初是由早期人類社會家庭式的作坊,隨著社會的進步逐步發展壯大而成。當今社會化的大生產格局,企業的管理也由最初的家族式的一般管理,逐步發展成了今天的一門綜合性相當強的管理科學。企業的管理涉及到生產、科技、人文等領域,企業管理中所體現的民主製度也逐步得到了完善,現代大企業發展的實踐經驗也證明了民主管理的重要性。
世界發達國家企業的民主管理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二十世紀初,企業的規模呈現迅速壯大趨勢,當今世界一些跨國公司往往雇員有幾十萬人、資本有幾十億美元,運作好這樣一個龐大的企業集團,僅僅依靠一個人或幾個人的智慧是無法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
從一些國有企業衰敗的過程中,不難看出一些企業的主要領導,在企業中享有絕對的權力、權威,其他領導的意見聽不進去群眾的意見更是如耳邊風,在決策上獨斷專行。企業的決策關係到企業的發展和未來,乃至關係到企業的生死存亡。一個資深企業家曾不無感慨地說過,企業管理中最難的就是決策。一個重大投資決策的失誤,給企業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在決策前必須認真考察、廣泛聽取民主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