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用“智”的和不用“智”的管理方法,在實際運用中都會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管理者如果對這樣的管理模式有了深刻的理解並能夠身體力行,那麼,老子就稱讚這樣的人是具備“玄德”的人。
八、學習型企業與戰略的關係——知不知,上
原文71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老子說,能夠了解並且承認自己的無知,這是最重要的事。自己是無知的,卻不認為自己是無知的,這樣就好比一個人,他的病已經很嚴重了。
正是由於人們時刻警醒著,所以才能夠避免疾病。聖人之所以很少犯錯誤,是由於他善於學習,謙虛謹慎,因此才能做到聖明通達。
個人離不開學習,因為學習是成為“聖人”的基礎,在1930年以前,英國工人送到訂戶門口的牛奶,奶瓶口既沒蓋子也不封口,因此,山雀與知更鳥這兩種在英國常見的鳥,每天都可以輕鬆愉悅地喝到漂浮在奶瓶上層的奶油。後來,牛奶公司把奶瓶口用鋁箔封裝起來,借以阻止早起的鳥兒偷奶喝。沒想到,大約在20年後的1950年,英國所有的山雀都學習到把奶瓶的鋁箔啄開,繼續喝它們喜愛的奶油;然而知更鳥卻一直沒學到這套啄功,它們自然也就沒奶可喝了。
企業也離不開學習,因為學習是使企業保持優勢的條件。學習型企業是指通過培養整個企業的學習氣氛和文化、推動集體學習,使企業中的每個員工不斷的學習,並充分發揮員工的創造能力,不斷改進管理、技術及服務,使企業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和戰略競爭力。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由於知識的快速折舊與創新,員工對於專業知識的持續學習與更新能力,將決定一家企業所擁有的競爭實力。
在知識經濟時代,工作的性質是以知識和學習為標誌的,學習型組織充分體現了知識經濟時代對組織管理模式變化的要求。傳統方式的組織與學習型的組織有非常明顯的不同之處,其在於傳統的管理是基於以下達命令,執行命令,通過商品和服務完成命令。而知識經濟時代的工作方式,以市場情報、技術、政治因素、供應商關係、客戶關係以及公司聲望、品牌形象、廣告和促銷的內容,公司文化、風氣、數據、雇員等知識信息為主要內容。
老子說:“知不知,上。不知知,病。”隻有員工知道為了到達哪個方向和目標,才會懂得應該學習什麼。因此,公司的戰略目標,必須成為全體員工的學習能動力,同時戰略也就必須支持和促進企業的持續學習能力。
1980年代初,GE是一個工業革命時代遺留下來的龐然大物,管理者韋爾奇堅信它一定可以成為市場上高價值的供應商,高效率運營的公司。為了達到這個戰略目標,韋爾奇不斷加強公司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變化的能力,從而推動了公司的改革,使GE成為了全球最成功的國際企業之一。韋爾奇所做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是使每一個員工建立與公司共同的目標。在GE公司中,員工對目標充滿信和期望,感到完成這一目標有自己的一份,因此他們才會全力以赴地學習與達成這個目標所需要的知識。
從彼得·聖吉的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煉中,我們仍能發現讓員工充分了解企業戰略對於建立學習型組織的重要作用。
1)自我超越:能夠不斷理清個人的真實願望、集中精力、培養耐心、實現自我超越;2)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看待舊事物形成的特定的思維定式。在知識經濟時代,這會影響對待新事物的觀點;3)建立共同遠景:就是組織中人們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願望,簡單的說,就是我們想要創造什麼;4)團隊學習:是發展成員整體搭配與實現共同目標能力的過程;5)係統思考:要求人們用係統的觀點對待組織的發展。
根據上述觀點看,有一個人人讚同的共同構想,在工作中,拋棄舊的思維方式和常規程序;員工成為相互關聯係統的一部分,對所有的組織過程、活動、功能和環境的相互作用進行思考,人們之間坦率的相互溝通,並且拋棄個人利益和部門利益、為實現組織的共同構想一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