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客觀存在的,戰略也是客觀實際的反映,戰略執行的主體是人,所以,人心的向背決定戰略執行的成敗,因此,百姓是如何思想的,這是“聖人”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在企業戰略的執行中,領導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管理者肩負指揮全體員工朝一個戰略方向努力的責任。因此,要時刻關注員工們的思想動態,在決策上,不要違背民心所向,盡管管理者可以利用權力,但是,不能令人屈服,結果是造成員工的消極對抗。
所以,老子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一個管理者不要以自己的主觀想象為中心,應該想百姓之所想為自己的出發點。自以為是的管理者,常常不能了解事實真相,深人群眾的管理者,往往最能贏得人心。
對待員工,管理者應該像老子所說的那樣去做“善者我善之,不善者我亦善之,德善。信者我信之,不信者我亦信之。德信”,善良的我以善良對待他,不善良的我也以善良對待他,結果得到善良的效果。誠信的我以誠信對待他,不誠信的我也以誠信對待他,結果得到誠信的效果。企業形成誠信善良的風氣,管理者的工作就容易開展了。
管理者以企業的發展為自己的任務,不懷成見,管理者對於戰略的執行,也會十分順利。因為,這樣的管理者“百姓皆注其耳目”,也就是馬首是瞻的意思,以管理者指引的方向前進,而不會對戰略背道而馳,管理者指到哪打到哪。
過去,人們相信英雄史觀,認為管理者可以憑主觀主宰一切。
管理是單向的,是當權者如何利用普通人的問題。在這種觀念作用下,企業呈現金字塔形,塔的上端是成功者,政策的製定者,享有權利,下端是被管理者。上端對下端有著控製權。但是這種係統經常出現問題,時不時要崩潰。塔頂因為過於舒適或者高高在上而不再了解企業的內部狀況,他們的主觀很快就脫離現實,決策失誤頻頻發生後,企業也就自然破產了。
老子提出的管理模式,是一個互動且民主的思維方式。西方的管理學家在上個世紀末,從理論探索的角度出發也找到了這個模式。他們認為世界是橫向的,異構的,互聯的。企業的活動是一種多維的“係統”。係統中的活動息息相關,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互相影響。我們每個人,無論當不當官,都是係統的一個片段。
所以在考慮企業的問題時,我們要從整體的觀念出發,考察整個係統的互動。
在這種相對的觀點引導下,現代的管理理論開始綜合考慮企業的各個層次。他們發現,如果企業重視員工的想法,改善員工和管理者之間的交流方式,企業就會具有持續的活力。在這種新思維下產生出的企業不是金字塔形,而是結構比較扁平,講究家庭氣氛。比如微軟公司的無等級的人格化管理,通用電氣的“情感管理”等。
作為管理者,經常在下麵走動,和大家打成一片,就能知道他們有什麼想法,有什麼困難。比如:有幾個員工住得較遠,班車到不了,下中班後坐不到最後一班公汽,回家隻能坐“的士”,我知道後,主動特批他們可提前二十分鍾下班。他們非常感激,總是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才提前下班。
無論企業發生什麼變化,員工都能自動地向企業的藍圖靠近,和管理者分享共同遠景。這樣的企業,減少內耗和內鬥,那麼治理起來很順利。如果當頭的搞專斷,就有可能招致手下的反抗而失敗,即道德經所說的“為者敗之”。
六、組織機構隻在正確的戰略下起作用——不如坐進此道
原文62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寶。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壁駟馬以先,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