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以智治國者,國之賊;不以智治國者,國之福。
此兩者皆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則乃至大順。
常人認為,人總是越聰明越好,智謀越多越好,事實上,如果人沒有德行的話,那麼,他的智謀則成為人行不善之舉的幫凶。許許多多犯罪的高手,無不是聰明絕頂的人。
當然,我們不應該用這樣的情況去衡量每個聰明的人,但是,我們如果是在管理一個企業,或者是管理一個國家,我們就不能不把最壞的可能性估計到,這也是管理者戰略思維的一種特殊的方式。如同我們的家門總是要上鎖鎖住一樣,並不是預防那些品行端正的君子,而為了防止行“不善”之行的小人。
所以,老子說,古代有道的人君,在治理國家的時候,不是使人們明白,而是使人民愚昧。國家之所以難以治理,是由於人民的謀太多了。所以以智治國的,是國家的禍害;不以智治國的,是國家的福分。
這常使人們認為這是政治上“愚民政策”,我們姑且不去談論這一政策的是與非,事實上,不讓老百姓知曉許多不應該知曉的事情,的確對於管理上是有幫助的。如果讓人們知道太多的事情,就會產生不同的想法,因為,人民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對於個人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身份、出身、地位、背景,因此,對於一件事情的看法,千萬個個體,會產生千萬個不同的,甚至彼此對立的想法,因為,聖人畢竟是少數,可想而知,這樣的群體必然是難以管理和控製的。
管理者的目的,不在於使老百姓愚昧,而在於管理的效率。事實上,在一個企業的內部也是這樣,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生產呈現出大分工的形勢,而且,這樣的趨勢越來越細化,簡言之,就是越來越專業化。比如古代的一個大夫,給人診病,是全科的,頭痛腦熱、跌打損傷、婦科急症、製藥開刀無一不做,所以,一旦出一個好大夫,人們會像供奉神明一樣去尊敬他,古代的神醫簡直就是一個活聖人。但是,發展到現代,醫學是遠遠超過了古代,但是,所有的專業都有所分工,大家隻在自己的專科內是專家,對於疑難雜症,就不得不來會診了,個人的能力好像是不如古代,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進步。所以“非以明民,將以愚民”,這才是管理上的本意第一個方麵。
從另外一個方麵來看,則是老子“無為”思想的再體現。在老子看來,行無為之道的才是真正的智慧,而人的智巧,是造成憑借主觀,違反道的執行的根本原因。老子說:“故以智治國者,國之賊;不以智治國者,國之福。”許多剛愎自用的人,都是很聰明的人,同時又是很愚蠢的人,聰明和愚蠢成了相關的因果,正是因為他白恃聰明,所以,才會違背“大行不道”的事情,從而招致失敗,在周易的六十四卦裏麵,多數的卦象都是辯證的解釋,隻有“謙”卦,始終是吉祥的,人怎樣才能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呢?那就是永遠地“知不足”,那就知道自己的缺陷,承認自己的愚昧,隻有這樣,才能依據“道”來做事,這樣才能國泰民安。
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既要用智慧管理,又要注重人員的專業化,應該讓員工知道的事情就讓員工知道,對於那些容易讓員工混淆的事情,就不要幹擾員工的心智,這樣才能保持一種淳厚的民風,這也是企業文化建立的一個重要的部分,鼓勵樸實無華,辦事認真的風氣,杜絕投機取巧、虛假欺詐的行為,這樣,企業就能產生一股正氣,而在老子看來,這樣的正氣是合乎“道德”的,企業依據戰略有“道”,員工執行有“德”,企業的發展也就指日可待了。
從表麵上看,“非以明民,將以愚民”的管理方法,似乎與管理的智慧有違背的地方,但是老子說:“與物反矣,然則乃至大順”,表麵上看似相反的東西,實質上是對“道”的最大的順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