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日:有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為天下貴。
老子說,“道”是萬物的奧妙所在,善於應用的人掌握了事物的規律,不善於應用的人隻是知道規律作用的寶貴,而不能在實際工作中運用,這就是善與不善的差異。
在現實的工作中,的確經常發生這樣的現象,管理者常常是受到同樣的教育,甚至有相似的經驗和實際工作的鍛煉,而他們對於管理工作的認識程度和實踐的程度卻有很大的差異,所以,老子也不得不承認,人與人之間有著天然的差異性,一句話,即使是同樣的人生,也會產生處善與不善的境界,在老子看來,這也許是自然的安排。
盡管,說美好的語言能夠贏得尊嚴,合適的行為也能夠感動人們,如果沒有“得道”,你靠華麗的外表所贏得的東西,最終也將離你而去,因為,那些表麵虛華的事物,不會長久地存在,因此,你必須掌握“道”的根本,才是長久的穩定的選擇。
在老子眼中,能夠掌握“道”並且能夠根據“道”來行為的人已經是聖人了,對於多數的人,他們不是根據“道”的需要,製定自己的長遠計劃,而總是脫離“道”的軌跡,隻是在組織機構的建設上去彌補自己對於正確戰略的製定和執行的缺陷,但事實上,往往無濟於事,任何的組織與機構,都應該在戰略執行的前提下而建立,而不能把組織機構看成戰略執行的關鍵。
在管理中的戰略的每一個細節都需要落實到具體人身上,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一個相適應的組織機構,製訂各項規章製度,賦予各管理層次相應的責任、權力,形成全程管理係統,把各項管理規化,外界因素的幹擾,克服惰性,逐步形成法規式的有效運行。
這是非常重要的,是戰略執行的主體,但是,這並不是戰略的本身,組織機構可以說是一輛馬車的組成部分,如果運行不好,當然會對戰略的執行產生不良的影響,但是,作為管理者應當明白,運行上的不暢,並不會影響戰略的方向,盡管馬車會因為缺少維護而行動遲緩,但是隻要戰略方向正確,它總是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但有許多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一旦發生了問題,卻總是在組織機構上做文章,不從戰略的製定上解決問題,因此,就容易產生盲目的行為。正如老子所說的:“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壁駟馬以先,不如坐進此道”,盡管在國家的治理上,設置了天子和輔佐朝政的公卿貴族,辦公有豪華的宮殿,出行有剽悍的駿馬,也不如得到一個正確的戰略更重要。因為,那些東西隻能使人獲得尊貴的地位和無上的權力,但是,權力對於規律來說,往往無能為力,相反,有許多至高無上的君主,認為自己幾乎可以為所欲為的時候,就會受到“道”的嚴厲懲罰,這並不是“道”有什麼偏向,而是自然的大趨勢,是任何人都不能違背的,對於高貴的帝王還是低賤的平民,“道”都會不偏不倚的按照自己的軌跡運行。
所以,一個企業的成敗,關鍵在於企業是不是有一個符合“道”的戰略,組織機構的運行是不是能夠更好地適應戰略進程的發展,相反,而不是管理者自己,建立一個更龐大更有效的組織,當這個強大的組織機構形成的時候,管理者也許得到的不是對於“道”的正確理解,而是,狂妄地認為,依靠組織的力量去做本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這就是曆史上的“狂人”產生的最大的基礎,這些“不善”之人,最後的結果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的。
在老子眼中,那些至聖先賢,從來不把私欲作為無上的自由,也不把為所欲為獲罪於天作為自己的特權,而聖人們都以能夠順從“道”而為作為最高的行為準則的原因。
七、實施專業化分工——非以明民,將以愚民
原文65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民。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