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戰略與管理(1)(1 / 3)

一、管理者觀念行為和戰略執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原文3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妄者壽。

了解別人的隻是聰明,了解自己的才是智慧。克製別人的隻是有力,克製自己才是真正的強大。知道滿足就是富有,堅持行道才能實現更大的理想。給自己的定位準確隻能長久,死得其所的人才可以成為長壽。

管理者的觀念和行為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知人和自知,勝人還是自勝,知足還是強行,不失其所還是死而不妄,不同的觀念會導致不同的行為,不同的行為導致不同的後果。

有了正確的戰略,如果在執行過程中發生偏差,戰略也會失去方向,戰略是根本,而執行是保障,缺一不可。戰略要求管理者必須做到全麵,才能保證戰略的正常執行。

首先,管理者不但要有了解別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了解別人能夠使一個領導知人善任,但是,管理者如果不了解自己,就會形成決策上的錯誤,盡管下級是能力超群的人才,由於決策錯誤,偏離了方向,結果隻能是南轅北轍,下級趕車的能力越強,錯誤就會越大,所以,老子特別強調人要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的能力,該做決策的要果斷,如果盲目的自信,對於自己作出過高的估計,那麼就很難采納別人的意見,所以老子認為,有自知之明的人才是智慧的。

在管理員工的問題上,也是這樣,一個能夠管理好員工的人是一個好領導,但是,管理員工不能完全借助於權力,如果以權壓人,仗勢欺人,很難讓人心服,這樣的管理也會在員工的工作態度上反映出來,決不會形成積極主動的工作態度。不以權力壓服人的前提是要了解自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才能有與員工同甘苦的心態,可以依據員工的內心反映作出最準確的判斷,這樣才能得人心,從而得到全體員工的擁護,這樣戰略的實施就會產生最大化的人力上的保障。

老子認為,一個人隻要知足就能感覺到富有,的確是這樣,知足者常樂,也是這個道理,但是,老子並未讚許知足者,老子說: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老子更讚成“強行者”,“強行”不是勉強,而是勇於實踐善於實踐的人,老子認為隻有這樣的人才叫真正有理想的誌士,作為企業的管理者,都應該成為這樣的“有誌之士”,“知”者,理想也,“理想”就是目標,在整個的戰略係統中,戰略目標是指引企業發展的航標燈,隻有一個擁有遠大理想的管理者,才能製定出遠大的目標。企業有了目標就有了方向,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眼下做什麼,怎麼做就會有方向,包括企業的市場定位,產品定位,以及員工自身的定位就能形成必要準確的認識,有了方向,就能定位準確了。

老子進一步闡述道:“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妄者壽。”這就是定位準確,隻有定位準確的企業,才能夠長久地生存下去,試想,如果一個企業生產的產品不符合市場的需要,那麼這個企業的生存就會發生問題,更不用談“長壽”了,企業的“長壽”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永續經營”“可持續地發展”,當然,我們應該看到,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但是,隻有企業的目標是正確的,方向是準確的,定位是得其所的。總之,企業的戰略是正確的,那麼付出一些代價,甚至是犧牲,也不要輕易動搖自己的戰略目標和方向,管理者隻要是一個“強行者”,一個勇於實踐的人,就能夠實現企業的“永續經營”。

二、使戰略執行成為自覺的行動——萬物歸焉而不為主

原文34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我們常說“貴在自覺”,但事實上,作為普通人是很難達到自覺的,人為的約束,如果沒有自覺的遵守,那麼,很多的規則則無法執行,好比人行橫道線,規定好了,人們不自覺地遵守,那麼規則就無法實現管理的目的,而不能使交通暢通。

有兩種情況會導致規則的不被執行,第一,人們缺乏自覺,第二規則本身不合理。如果我們製定的規則合乎於“道”,那麼這樣的規則不被人遵守的可能性就會減少。所以規則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戰略的執行也是這樣,正確的戰略在執行上,總是比錯誤的戰略容易的多,人們更容易形成戰略執行的自覺性。

但是,我們也不排除人為不自覺的情況對戰略執行的影響。老子說,整個宇宙都是依照道來運行的,正是因為“大道”的運行,自然界的萬物便依靠自然的力量生長繁榮起來。老子是一個樸素的唯物主義者,他認為,這並不是“道”的主動的創造,也不是“道”自身的推動,萬物生長是依照“道”的規律自然生長起來的,“道”並沒有把這些據為己有,看成是自己的功勞。老子認為這是“道法自然”的結果,也是一種“自覺”的成功,因此,老子發現了“大道”的精神,那就是:“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